站內檢索
從四悉檀析論星雲大師的思想——再論大乘佛教的善巧方便一系概念
佛陀以何因緣應化世間?此一疑問開啟本文發展的線索與思路。程恭讓教授在其著作《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透過《大乘善巧方便波羅蜜多經》、《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勝鬘夫人經》等諸多佛經,已明白證明「善巧方便」這一系概念是佛德中非常重要的第七度方便波羅蜜;尤其是唯有發菩提心度化有情的菩薩,才會開展出來的大智慧,是故佛陀的善巧方便是為度化一切有情同圓種智而生,乃佛陀應世最重要的本懷。
《華嚴經》入門——第一講:《華嚴經》與現代
簡要來說,《華嚴經》教導的是佛悟道的世界及抵達那個世界的道路。內容有我們一般的常識,以及分別無法理解的獨特思考方法,而這正是理解《華嚴經》內容重要的關鍵。
《華嚴經入門》第十一講:智慧的光芒
〈寶王如來性起品〉,以欲界最頂層之他化天宮為舞台而展開的最後一場說法。此品原本也是一部獨立的經典。西晉元年(291),由敦煌出身的竺法護(239-316)漢譯的《如來興顯經》,其內容就相當於本品和前述〈十忍品〉。近年來,在調查名古屋七寺藏寫本一切經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六十華嚴》譯出以後,曾有人單獨抄出〈寶王如來性起品〉的內容,並作為《如來性起微密藏經》單經流通,最終傳至日本。這一事實顯示出本品雖然基於一定的關連性被拼入《華嚴經》當中,但它和其他各章之間缺乏明顯的連貫性。
《華嚴經入門》第七講:發心功德
《華嚴經》這部大型宗教歌劇,至第九品又換到另外一個舞台。佛陀在賢首菩薩說法後,沒有從正覺之座上起身(亦即不離正覺之意),而是直升須彌山頂的忉利天,在帝釋天的迎接下進入妙勝殿。這個時候,帝釋天回憶自己過去在十位佛的座下修行,從迦葉如來到錠光如來,個個都是無上的佛,這些佛的聚會在當下與此地化為一體,帝釋天讚歎此地是最吉祥之處,因為妙勝殿此刻剛開始的聚會,已超越時間,與過去諸佛的聚會連結為一。就這樣,第三幕〈佛升須彌頂品〉拉開了舞台的帷幕。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學習管理學
佛教裡有八萬四千法門,法法都是一門管理,幫助我們成就佛道、圓滿自覺。對年輕人來說,最好的學習典範,就是《華嚴經》中的有為青年―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當中,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上參考的,好比生活裡面的運用、做人處事的關係等,我以十點來貢獻給大家。
《華嚴經》入門── 第三講《華嚴經》學習的傳統
如同上一講提到的,《華嚴經》大約是在四世紀後期或者西元400 年間,於西域于闐地區已流通的數部經典中挑選、排列,再加寫幾章後所完成的經典。所用的文字,據推測應該和其他大部分的大乘經典一樣,是古代印度的雅語(婆羅門、貴族所使用的語言)──梵文。然而這部梵文原典並未留存下來,也沒有原典流傳於印度的跡象。但原典中的《十地經》,以及相當於〈入法界品〉,被稱之為Gaṇḍa-vyūha 的梵文本,則各別以獨立經典的型態流傳至今。
《華嚴經入門》第九講:十地的實踐
讓我們來談談《華嚴經》七處八會三十四品中,可稱為支柱之一的〈十地品〉。(十地的「地」為梵文 bhūmi 的意譯,這裡指的是菩薩於宗教意義上的依止處。)本書進行到此,讀者們應該看得出來,《華嚴經》是以大型宗教歌劇的方式鋪展,簡單說,就是一部闡釋佛的世界及大乘菩薩行者到達此世界的實踐方法的經典。若要深入思考菩薩修行時可能產生的問題,本品可說是最重要的章節。如先前我們提過的,〈十地品〉原來是一部獨立的經典,即使被收入《華嚴經》以後,《十地經》(Daśabhūmika Sūtra)仍在印度持續流傳了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