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一、三大信仰體系 中國觀音文化是由三大體系組成的,即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藏 傳佛教的觀音信仰和漢族地區民間的觀音信仰。漢傳佛教觀音信仰自 魏晉時代傳入中國後,經過南北朝時期的盛行,隋唐時期的普及和元 明時期的變化,一直延續到今天。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是中國 歷史上僧俗佛教信仰者尤其是觀音崇拜者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 2 環境下,繼承印度佛教有關觀音經典的說教,並根據大乘佛教的基本 原理特別是大乘菩薩信仰的基本教義,對印度佛教觀音類原典進行進 一步的發揮演繹,從而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佛教信仰體系。 藏傳佛教觀音信仰自前弘期便傳入西藏,中間經過一.....
上座部阿毗達磨心識理論與實踐研究 —兼論對人間佛教的啟示 基於文本分析的《佛光祈願文》多維性研究 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法實踐研究 —以「本土化」為核心 敦煌佛教論義文書寫研究 —兼論隋唐時期佛教的人間性實踐 戰後人間佛教議題在台灣的開展(1945- 1987) —以《臺灣佛教》為中心 iLovePDF.....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論文視角跨多領域
化過程,及其落實弘揚人間佛教的精神與理念。她在說明《參學瑣憶》參學精神的基礎上,探討星雲大師參學善知識後的具體實踐。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陳心怡發表的題目是《敦煌佛教論義文書寫研究——兼論隋唐時期佛教的人間性實踐》。她在文中提到,當今人間佛教的弘法已形成普及化、國際化趨勢,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質疑的聲音。面向質疑,可以從歷史中尋找答案。因此她通過釋讀 P.2670、P.2871、P.2930、P.2770V、P.2807等寫卷的基礎上,梳理論義文本的書寫方式與特色,結合中古時期敦煌地區的佛教人間化實踐,深人挖掘人間佛教的歷史價值。 張文良老師依次點評同學們的發表,並對論文選題表.....
2024年度人間佛教研究專案選題論證會主題座談 回歸本懷與開啟未來—主題座談揚州開講
持與慧解並重、傳統與現代融合、佛教與藝文結合」等面向為原則。 接著,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夏德美研究員從中華文化的視野對人間佛教的價值、內涵以及貢獻做出分析。夏老師強調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以隋唐佛學為中國思想史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例說明佛教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力。談到佛教中國化應該注重現代化的含義,中國作為佛教的重要傳輸地,不能將佛教和其他外來文化相提並論,佛教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夏老師認為傳統並不等於優秀,怎樣繼承優秀的傳統對佛教發展至關重要,從現代化的立場對傳統進行解讀至關重要。夏老師重點對星雲大師的「戒定慧」做了詳細的分析,「戒」即不侵犯,「定」指的是意志集中,「慧」即.....
較的視角──道安大師與星雲大師是實現 佛教「重大轉型」的先後大德 就現代人間佛教所出自的漢傳中國佛教而言,漢魏兩晉時期, 是印度佛教初傳中國,中國佛教努力消化、吸收印度佛教的階段; 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思想日漸成熟,判教分宗、獨立發展 的階段;宋元明清時期,是漢傳佛教逐漸衰敗,佛教脫離社會生活 主流,進入民俗化、邊緣化存在狀態的階段;而清末民初迄今的階 段,則是漢傳中國佛教逐步實現復興與轉型,現代人間佛教茁壯成 長、蓬勃興盛的階段。 星雲大師不僅是禪宗臨濟宗的一位傳人,是漢傳中國佛教一位 傑出的現代弘傳者,更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位重要倡導者,是現代 人間佛教的一位.....
儒佛道三教關係與隋唐佛教宗派
隋唐佛教是中國佛教發展的繁榮和鼎盛時期,這特別表現在中國佛學思想的創新和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隋唐佛教宗派的創立,既是漢魏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必然,也與隋唐社會環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關,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與儒佛道三教關係下,中國佛教發展的新成果。隋唐佛教宗派作為印度佛教中國化的成果,具有儒學化、道學化的特色,但從契理與契機的角度看,並不影響中國佛教仍然是「佛教」。
人間佛教的變與不變
總體上看,中國佛教歷史進程的基本脈絡呈現出三期連動的走向,從西漢到隋唐,在長達一千年的過程中,歷史的主脈是引進、消化、吸收印度佛教,不但播下佛法的種子,而且完成了本土化轉型,實現了理論扎根與實踐的拓展,在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弘揚的歷史進程中,形成文化型與學術型佛教的高度繁榮。 促成這一歷史主脈形成的核心因素是域外僧人的入華傳教、中國僧人的西行求法、中外僧人的合作譯經、大批僧俗學人的踴躍譯經講經,以及信眾的寫經、抄經、印經、刻經、唱經、誦經、供經等,以及在此基礎上主要由高僧大德完成的理論辨析、理論建構、理論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