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論文視角跨多領域
2023/11/09
西北大學

文:西北大學  張文、蔡冰硯

 

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揚州鑒真圖書館協辦,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學術協作的2023年度(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于11月3日至11月5日在江蘇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舉行。本次論壇共分7個場次,來自海內外諸多高校的30位博碩士研究生依次發表論文。西北大學李利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文良教授、西北大學王雪梅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副研究員分別對各場發言進行了學術評議。

 

第五場論壇由西北大學中國宗教史專業博士生廖文慧同學主持,西北大學哲學學院王雪梅教授評議,四位同學發表。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生張丁報告的題目是《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法實踐研究——以“本土化”為核心》,文章從人間佛教與日本的前緣開始,對當代佛光山人間佛教的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與日本佛教界的交流進行整理,她認為本土化的考察要從四個方面入手,即語言本土化、風俗本土化、習慣本土化、教育本土化,並探討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法實踐,研究了佛光山將人間佛教理念融入當地社會的多種方式。

 

日本龍谷大學文學研究科在讀博士生王若賓報告的題目是《青年星雲對日本佛教的反思與借鑒》,文章通過對《星雲大師全集》的爬梳,試探初登臺灣的青年星雲如何看待日本佛教,及其對日本佛教的反思與借鑒。認為青年星雲為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吸收日本佛教文教事業的優長,同時,也在寫作動機中不無回應日本佛教衝擊的心態。

 

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王倩報告的題目是《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演變研究——以江蘇宜興大覺寺為例》,文章以江蘇宜興大覺寺為例,分析了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演變。她認為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不僅是僧眾修行的道場,更是面向大眾開放的公共場威,其既符合宗教神聖性的要求,又是民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空間,是人間佛教理念與寺院空間形態的完美結合,展現了宗教場所空間設計的多元化理念。

 

佛光祖庭大覺寺職事知聞法師報告的題目是《星雲大師大陸弘法從藍圖到實踐——以佛光祖庭大覺寺為中心的考察》,文章以佛光祖庭大覺寺為考察中心,從歷史的角度,試圖分析大師早年在大陸的弘法經歷,以及對大陸弘法的藍圖規劃及其具體實踐。認為星雲大師通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互動交流,對推動兩岸關係及合作交流做出巨大貢獻。同時,佛光教團在江蘇宜興復興祖庭大覺寺,對復興中華文化,弘揚人間佛教,頗有成效,具有指標意義。

 

王雪梅老師針對同學們的論文,表達了她對同學們的肯定與鼓勵,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議,並提醒同學們注意文章的相關細節,只有注意文本的發掘,才能使文章更有深度。張文良老師和夏德美老師也對同學們的發表進行點評。

 

第六場論壇由西北大學廖文慧同學主持,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張文良教授評議,五位同學發表論文。

 

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杜硏報告的題目是《立足於心的“一筆宇”》,她認為研究一筆字要以“心”為核心,著眼于大師對一筆字的創作過程,並關注受眾的觀看過程,考察大師寫一筆字的“心力”。報告探討了一筆字的三種觀看路徑,並運用文化標出性理論分析一筆宇在文化領域中的地位,解讀人間佛教贏得社會大眾認可與支援的多途路徑。

 

武漢大學博士生姜文婷報告的題目是《論星雲大師人間性與超超性相結合的美學思想》,她分析星雲大師的美學思想,認為星雲大師美學思想具有人間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特點,同時,星雲大師美學思想中的人間性並非對現實中日常生活的簡單回歸,而是作為一種表像,在最終的審美境界中與超越性相結合,共同構成星雲大師的美學思想。

 

佛光祖庭大覺寺職事知傳法師發表題為《星雲大師“音樂弘法”之研究》,她通過對佛光山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的歷程梳理,以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的形式、效應以及對後世的影響等視角,較為全面的歸納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的狀況。

 

佛光大藏經藝文藏妙端法師的發表題目是《從星雲大師<參學瑣憶>談善知識的精神與實踐意涵》,她將《參學瑣憶》作為研究物件,探究星雲大師的弘化過程,及其落實弘揚人間佛教的精神與理念。她在說明《參學瑣憶》參學精神的基礎上,探討星雲大師參學善知識後的具體實踐。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陳心怡發表的題目是《敦煌佛教論義文書寫研究——兼論隋唐時期佛教的人間性實踐》。她在文中提到,當今人間佛教的弘法已形成普及化、國際化趨勢,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質疑的聲音。面向質疑,可以從歷史中尋找答案。因此她通過釋讀 P.2670、P.2871、P.2930、P.2770V、P.2807等寫卷的基礎上,梳理論義文本的書寫方式與特色,結合中古時期敦煌地區的佛教人間化實踐,深人挖掘人間佛教的歷史價值。

 

張文良老師依次點評同學們的發表,並對論文選題表示了讚賞。針對同學們論文中存在的問題,他建議發表後作更深入研究,努力避免空泛,使文章更加飽滿。

 

第七場論壇繼續由廖文慧同學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副研究員評議,四位同學發表論文。

 

山東師範大學碩士生呂闊的題目為《星雲大師對儒家孝親觀的繼承和超越》。他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孝親文化談起,認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孝親觀深具現實關切,符合佛陀本懷,對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世俗之孝進行了創新性的吸收與改造,並融入了佛教的思想體系中出世的特點。這一做法既增強了佛教思想的人間性,又提升了儒家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創造了出世和入世相平衡的人間佛教孝親觀,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佛光大藏經華嚴藏、儀志藏編輯知千法師發表題為《星雲大師“待客之道”研究——從“以粥代茶”談起》的報告。她從寺院茶文化談起,認為星雲大師根植傳統待客以茶的同時,創新出以粥待客的文化。粥不僅既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也有強烈的佛教文化情結,更有個人的生命文化體悟,於是以粥代替茶,既有歷史可依的深度,又有題材延伸的廣度,能細膩的傳遞在文化、情感交織下的生命體證與弘法信念。

 

佛光祖庭大覺寺職事知元法師發表的題目是《星雲大師人情味之研究》。她介紹了星雲大師在與人相處中充滿人情味的示例,星雲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也在他特有的人間味中,走向了全世界,蔚為一種風尚。但“人情味”這個市井間高度孰悉、卻又逐漸消失於生活中的詞彙,如何為佛教理解、詮釋及實踐?“超越俗情”又要“覺有情”的修行者如何以人情味走入人間,指導宗教性的實踐?什麼樣的性格與言語行為稱得上人情味之實踐典範?他就這幾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提出了自己的觀察與思考。

 

陝西師範大學碩士生李翔在他的《佛光山養老模式及其現實意義》一文中提到,養老事業是佛光山“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重要舉措。隨著佛光山弘法事業的發展與社會養老需求的不斷變化,佛光山一系列機構、組織與團體所進行的敬老實踐,逐漸建構起其獨具特色的養老模式。他通過系統爬梳佛光山養老模式的服務內容,回顧星雲大師與佛光山參與養老服務之因緣,對佛光山養老模式的現實意義進行探索,以期為未來其他慈善組織與機構參與養老服務提供可行之參考模式。

 

夏老師首先肯定了同學們的論文選題和已作的研究,並針對文章各部分細節修改以及文獻引用提出了懇切意見,同時,張老師也建議同學們多多進行創新,不要拘泥,妙凡法師也對同學們的論文提出了寶貴意見。

 

本屆論壇為期兩天,除了開幕式、專題論壇和閉幕式與綜合討論等環節外,論文發表環節七場依次相繼,共有30位同學發言。參會的青年學子通過自己發表和聆聽教授們的評議,對自己的論文有了更深切的認識。各位老師對同學們的論文多有鼓勵,並提出了種種寶貴建議,並期待同學們更好的成長與進步。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