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非常豐富之 內涵的,其體系之龐大,包納之廣博,不亞於任何一種宗教文化現象。 它既集中體現了大乘的基本精神,又自成一種相對完整的宗教文化體 系。這種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形態有許多不同於其他宗教現象的特點。 分析研究這些特點,對於認識和準確把握中國的觀音文化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義。 近年來,學術界在觀音研究方面偶見一些成果問世,但是從觀音 文化的體系、觀音信仰的形態、觀音法門的結構、觀音思想組成、架 構與特徵以及觀音信仰的中國化表現等角度進行研究者極少。我認為, 所有這些方面正是體現中國觀音文化特徵的主要因素所在。在這裡, 我結合過去的研究,對中國觀音文化(著重於中國漢傳佛教的觀.....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3月1日登場
星雲大師的思想特質展現了什麼『張力結構?』」、「如何論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合理性、合法性?」、「如何因應人間佛教的發展困境及未來展望?」程恭讓教授將以深入而精譬的見解來解開疑難。 本次論壇具有五項特點「確立星雲大師弘法時間軸」、「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特質取向」、「提出星雲大師十大貢獻主張」、「論析星雲大師為佛教現代化第一人」、「提出星雲大師思想具有般若與方便不一不異之內涵」。將於3月1日晚上7:30開播,敬請密切關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網站及FB官網。 課程影片:https://youtu.be/qUQ95ObFNko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將在今年展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
11月1日「《維摩詰經》的不二觀」線上播出
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對中國佛教思想史及中國哲學史有很深造詣。龔教授在禪宗思想史、《大乘起信論》研究、佛教哲學等方面的著述非常豐富,對於人間佛教的發展與研究尤為關注。 這場論壇將探討「《維摩詰經》的思想特點」、「對佛教思想、修行,及佛教發展的影響」、「對《維摩詰經》不二法門的理解、體會」、「星雲大師對《維摩詰經》的體現與實踐」等面向。從理論與實務來認識「《維摩經》的不二觀」。敬請關注11月1日晚上7時30分首播「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第九堂:「《維摩詰經》的不二觀」。 「《維摩詰經》的不二觀」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myRh6h7fmdM 想瞭解什麼是「不二法門」嗎?您一定不能.....
《華嚴經》的圓融觀 12月1日線上開講
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院長,吉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以哲學、宗教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佛教哲學為主要研究方向。曾獲浙江省師德師風優秀個人稱號。邱教授將簡介《華嚴經》的思想特點,以及對佛教發展的影響。 敬請關注12月1日晚上7時30分首播「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第十堂:「《華嚴經》的圓融觀」,將帶領大眾走入精彩的華嚴世界。和學者及行者一起來收獲佛家的富貴。 人間佛教思想專題: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3FrS_cBZ32T8U96cRyukug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即將在12月1日晚上7時30分開播.....
解明 星雲大師「以文弘法」寫作策略研究 詩化人間 —星雲大師基於人間佛教思想的詩偈闡釋與詩歌創作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闡釋研究 —以《星雲大師演講集》為中心 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作品選詞特點研究 佛光山大洋洲人間佛教「本土化」的主要成就 寺院與城市關係的維度 —以佛光祖庭大覺寺為中心的考察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高等教育實踐研究 —以佛光大學為中心 論佛光山清規的特色及其時代意義 常紅星 002 韓敬山 024 王若曦 064 陸杰鋒 106 王桂瓊 136 崔 淼 170 賴艷彬 214 陳 厚 240 謝志斌 258 翟興龍 304 聶啟陽 33.....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論文視角跨多領域
,解讀人間佛教贏得社會大眾認可與支援的多途路徑。 武漢大學博士生姜文婷報告的題目是《論星雲大師人間性與超超性相結合的美學思想》,她分析星雲大師的美學思想,認為星雲大師美學思想具有人間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特點,同時,星雲大師美學思想中的人間性並非對現實中日常生活的簡單回歸,而是作為一種表像,在最終的審美境界中與超越性相結合,共同構成星雲大師的美學思想。 佛光祖庭大覺寺職事知傳法師發表題為《星雲大師“音樂弘法”之研究》,她通過對佛光山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的歷程梳理,以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的形式、效應以及對後世的影響等視角,較為全面的歸納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的狀況。 佛光大藏經藝文藏妙端法師的發表題目是《從星雲大.....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學子多元探討人間佛教
為星雲大師在吸收古代護法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將護法與弘法從“各有所司”發展成“不分你我”,並將護法的重心放在弘法上,提出了引導僧、信二眾共同護法的系列觀點。大師的護法思想體現了其注重僧俗平等和與時俱進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其思想的現代性和人間性。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鄧葶愉發表題為《戰後人間佛教議題在臺灣的開展(1945-1987)——以《臺灣佛教》為中心》的報告。她以《臺灣佛教》這一雜誌為例,分別從戰後臺灣的佛教改革背景、佛教雜誌概況、人間佛教相關議題及實行概況等方面,總結人間佛教思想在進入臺灣初期的討論及其後來發展的狀況。 李利安教授肯定了四位同學的選題,特別讚歎勇於追蹤人類最前沿的科技問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