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學子多元探討人間佛教
2023/11/09
西北大學

文/西北大学 李鑫、姜美如

 

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揚州鑒真圖書館協辦,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學術協作的2023年度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于11月3日至11月5日線上上線下同步舉行。本次論壇共分7個場次,來自國內外諸多高校的30位博碩士研究生依次發表論文。西北大學李利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文良教授、西北大學王雪梅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副研究員分別對各場發言進行了學術評議。

 

第一場論壇由西北大學中國宗教史專業博士生廖文慧同學主持,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評議,共有四位同學發表。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呂賀同學以《AI大語言模型 ChatGPT在人間佛教弘法中的應用與未來展望》為題,認為對人間佛教而言,AI大語言模型在理論與實踐上具有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人間佛教需要夯實經濟基礎,應重視AI與弘法的有機融合。同時,也需妥善處理與各方社會力量的互動關係,以應對AI的挑戰。

 

西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姜美如同學做了題為《“佛光雲宇宙”的技術建構與情感認同研究》的發表。她指出,“佛光雲宇宙”以其虛擬實境交互方面的突出表現,打造了3D虛擬佛光山道場,不僅在技術上有領先優勢,在未來亦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人間佛教需要在科技弘法的基礎上,堅守佛教的超人間性,加強對“佛光雲宇宙”的監管,推進“佛光雲宇宙”的未來發展。

 

青島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生劉航濤同學以《星雲大師護法思想研究》為題,認為星雲大師在吸收古代護法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將護法與弘法從“各有所司”發展成“不分你我”,並將護法的重心放在弘法上,提出了引導僧、信二眾共同護法的系列觀點。大師的護法思想體現了其注重僧俗平等和與時俱進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其思想的現代性和人間性。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鄧葶愉發表題為《戰後人間佛教議題在臺灣的開展(1945-1987)——以《臺灣佛教》為中心》的報告。她以《臺灣佛教》這一雜誌為例,分別從戰後臺灣的佛教改革背景、佛教雜誌概況、人間佛教相關議題及實行概況等方面,總結人間佛教思想在進入臺灣初期的討論及其後來發展的狀況。

 

李利安教授肯定了四位同學的選題,特別讚歎勇於追蹤人類最前沿的科技問題的熱情和智慧,肯定他們在跨學科背景下關注人間佛教的挑戰與機遇的學術進取精神以及所做的思考和創見。李教授還依次給出了相應的修改意見,並鼓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時,他對科技高速發展帶來的問題也表示了憂慮,希望人類有能力將科技控制在有益人類的範圍之內,在包括人間佛教在內的各種人文思想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實現倫理、信仰、科技、生活等方面的彼此呼應與和諧發展。

 

 第二場論壇由西北大學李心苑老師主持,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張文良教授評議,四位同學發表。

 

上海大學歷史系博士生畢光美同學報告的題目是《星雲大師對〈金光明經〉佛教思想的當代詮釋與實踐》。她認為,《金光明經》是中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也是星雲大師較為重視的一部佛教經典。她考察了星雲大師對《金光明經》佛教思想的當代詮釋問題,分析了星雲大師對《金光明經》佛教思想的當代實踐。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生蔡冰硯同學發表的論文題目是《星雲大師的幸福之道新解——以<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為例》。她認為,星雲大師對《妙慧童女經》中的十個問題以及各自的四種應對方式,做了更契合大眾幸福需求的觀察與解讀,使古老的經典煥發出新的生機,給現代社會中追求幸福的人們帶來智慧的啟迪。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生李鑫同學以《人間佛教經典崇拜的現代模式——以星雲大師對<心經>內容與實踐的解讀為例》為題作了報告。李鑫同學認為,星雲大師對接兩千年來的經典崇拜傳統,反思傳統和今人詮釋的不足,對《心經》做出現代化的內容與實踐的解讀,代表了人間佛教經典崇拜的新模式,指明了未來經典詮釋、經典實踐乃至於整個佛教發展的方向。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張文同學的報告題目為《從彼岸到此岸: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文章指出,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在繼承傳統解經的同時,有較大的個人創新,使一種神聖而遙遠的信仰充滿了人間的溫情和生活的智慧,呈現出強烈的人間性、實用性、現代性、世俗性和圓融性的特徵,體現了人間佛教對傳統神聖資源的拓展性理解與多元化運用。

 

張文良教授依次對以上四位同學的發言進行了評議,並給出了切實的修改意見。張老師對同學們以佛教經典為研究物件表示歡喜,並希望同學們能夠從歷史的維度和比較的視角進行深入研究。

第三場論壇由西北大學廖文慧同學主持,西北大學哲學學院王雪梅教授評議,五位同學發表。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閆孟珠同學報告的題目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緣起性空”——從太虛到印順再到星雲》。她認為,人間佛教將緣起與性空和合統一。緣起性空作為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在人間佛教適應當今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體認“緣起性空”之理,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能夠消解過度世俗化帶來的社會危機。

 

浙江大學哲學院碩士生王翔群同學以《末那識的雙重主體性意義——兼論星雲大師的主體性理論》為題目,她基於對《成唯識論》的考察,整理出《成唯識論》關於末那識在主體性上的理論架構,歸納唯識學對自我主體的雙面傾向,分析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人格與實踐哲學。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知倫法師在《星雲大師〈雲水樓拾語〉之“以文寓教”模式探究:以認知隱喻為研究進路》的報告中應用認知隱喻理論,研究星雲大師以文學外衣及哲理內涵,達到佛法對人類思想及行為的教化、轉化與變化之影響。

 

上海師範大學碩士生紀熒在《上座部阿毗達磨心識理論與實踐研究——兼論對人間佛教的啟示》的報告中依據上座部阿毗達磨及其注釋書,發掘其中可與提升個體心理健康相結合的面向,重點分析上座部阿毗達磨心識理論在回歸佛陀本懷、以人為本、心靈健康等方面的共通性,論證其心識理論對於人間佛教的現實意義。

 

南京林業大學經管學院博士孫泓在《偉大、佛陀和他們——基於文本分析的<佛光祈願文>多維性研究》的報告中揭示了關鍵字“他們”、“偉大”、“佛陀”在祈願文中具有核心地位,他認為,這代表了信仰物件、信仰目標以及信仰者與他者之間的關係。揭示了人間佛教祈願活動的多維性,包括社會互動、情感表達、宗教領袖崇敬和個體內在修行。

 

王雪梅老師依次對以上五位同學的發言進行了評議。王老師肯定了五位同學的選題,並提出了修改意見,希望同學們可以在哲學角度上作更深入的思考。

第四場論壇由西北大學李心苑老師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副研究員評議,三位同學發表報告。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宗教學博士生谷龍同學的報告題目為《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與智者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共鳴》。谷龍同學認為,天臺智者大師與星雲大師皆對中國佛教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他們的思想具有開創性,包容性,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兩者的思想皆本源于佛陀源初的生命境域,反映在淨土思想領域,則是“唯心淨土”,是“心淨則國土淨”,這是天臺四土與人間淨土之同體相即。

 

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李婷宜在題目為《星雲大師演講的表達藝術》的報告中指出,綜觀大師的演講可以發現,大師演講具有自如地使用恰當的修辭方式、演講具有針對性的內容、運用深入淺出的說法策略等特點,大師使演講適應於不同場合與不同聽眾,這些特點皆可概括為大師演講的表達藝術。

 

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李志明報告的題目是《星雲大師與憨山大師山“人道詩學情感觀”比較研究——兼論二師對“抒情言志”詩學傳統的繼承與超越及其時代意義》,文章比對了星雲大師與憨山大師在文學主張與佛學理念上的相通之處,又分別闡明了二師各自所具有的文學特點,他認為二師的文學理論與創作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應當被學界所注意。

 

夏德美老師依次對以上三位同學的發言進行了評議,她首先對三位同學的文章表示肯定,認為論文內容扎實,同時提出此類比較類型的文章很有難度,可能會因為對所比較的雙方瞭解不夠深入,導致用詞等方面的不夠準確。最後夏老師鼓勵同學們提高比較研究的能力,並提出了修改意見。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