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新視角探討人間佛教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上海舉行
法史,就是佛教參與社會、改造社會的過程。實際上,人間佛教弘法的歷程,即是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積極實踐。 妙凡法師強調,人間佛教的核心價值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因此旨在抵達「從三好、四給到五和理想」,實現「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的社會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 她強調,人間佛教應積極關懷人間社會事務,包括文化、教育、環保,乃至政治方面,推動社會的淨化。上海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從一則富有哲理的故事展開,生動展現了佛教哲理的深切思考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社會關懷,人間佛教的社會理念即為佛陀本懷的社會關切。 作為宗教學與社會學的交叉學科,宗教社.....
首屆「人間佛教管理文化」 線上課程開學典禮
何幫助員工做好生命管理,才是公司經營的成功之道,把員工照顧好,才是公司最大的紅利。 學員代表青樺視覺有限公司董事長蔡青樺與先生都是虔誠信仰的佛光人,為響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法生活化,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五和塔「喜慶之家」服務三年。蔡青樺表示,能與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聆聽頂級名師的教誨,期許自己把握因緣,努力精進。 學員代表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提到創業三十年,時常思維如何藉助佛陀的般若智慧,提升教育理念,把佛陀的慈悲與方便運用在教學和管理當中。賀惠山長期待通過課程學習,掌握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合一的管理心法,為社會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學員代表廣東阿康健康集團董事長王李玨認為,佛光山團隊是卓越.....
回到「生活世界」的人間佛教——以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為中心
如何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建設「人間淨土」,重構人間佛教的「生活世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星雲大師提出「行佛」的思想,旨在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實現「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行佛的目標是成佛,所謂佛即覺者,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層義蘊。星雲大師「行佛」思想強調主體心性的高度自覺,行佛就是「心行」;認為行佛就是悲智雙運的菩薩道,宣導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三好」、「四給」、「五和」。行佛所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佛法的中道生活,回歸人間佛陀的生活世界。作為人間佛教思想實踐論的核心內容,「行佛」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佛法,體現了「佛教信仰的真義」,是「人間佛教的神聖真理」。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夢
中國夢是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星雲大師多次闡釋他對中國夢的理解和人間佛教與中國夢的關係,他關於中國夢最系統的闡述是2014年2月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的「兩岸各界人士座談會」上針對「中國夢與人間佛教」的四點意見:發揚中華文化要加強軟實力的建設、兩岸和平要以五和為基礎、心靈富足要實踐三好四給、人間佛教有益於國家社會。這四點意見既是大師對中國夢的建議,也是大師人間佛教實踐的總結,大師的佛教文化事業正是自覺地踐行中國夢。人間佛教既是中國夢的重要理論資源,又可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助力。
《星雲大師全集》贈書儀式暨「中華文化與人間佛教」論壇 武漢大學文學院召開
給別人聽的,都是我一直做的。」大師透過「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與「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四給」,來幫助人們促成「自心和悅、家庭和諧、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人生。 王先霈教授首先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對文學理論學科建設的啟示」進行發言。王先霈教授指出,星雲大師是佛教大師也是成功的文化傳播者,他的文化傳播經驗對於我們的學科發展有啟示作用。主要表現在三方向:一、學科建設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融合眾說、力求圓通、力避褊狹,不要一貫的追求片面的深刻。二、人文主義學科應該以人為中心,佛學不是神學,而是人學,人學幫助人們安頓自己的心靈,星雲大師的佛學具有人學.....
人間佛教之平面弘法傳播 ──《人間福報》弘法服務為例
人間福報創辦之初,正逢台灣經濟景氣走下滑,政黨意識形態鬥爭加遽,財團併購媒體的轉折期。星雲大師力挽狂瀾,除了以文載道,倡議人間佛教理念精神;並將三好、四 給、五和之理論與實踐推廣到社會各界;同時推動媒體環保日,設立真善美新聞傳播獎鼓勵優秀媒體從業人員。人間福報創社十五周年,與時俱進,將重要政策、經濟、民生等時事新聞置於頭版,以焦點取代創刊以來的﹁奇人妙事﹂。讀者在悲喜交摻的人間新聞中,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些緣,讀懂一顆心。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說:看人間福報,如同閱讀一部現代大藏經。本文以人間福報創辦、發展及其影響為例,進一步闡揚人間佛教在當今社會多元的媒體弘法面貌與趨勢。
淨.靜.境.竟——禪修之道探討
人間佛教的普世價值,就是應用佛陀的教法,解決人生的問題,進而達到世間與出世間的圓滿。從現代的文化來說,即追尋人生的價值,從自我的角度,提升、淨化至達到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為終極目標。而「五和」目標的起點及基礎即是自心和悅,但如何才能自心和悅呢?特別在二十一世紀,高度的競爭使現代人身心面臨全方位的挑戰,例如:生活中的壓力、期望高於現實而產生的壓力、社會不穩定帶來的壓力、現實超過想像的壓力,故造成憂慮、妄想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
從《華嚴經》談星雲大師五和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