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角探討人間佛教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上海舉行
2018/05/19
人間社記者 張曉藝 上海報導
圖說: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團體照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圖說: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圖說:清華大學哲學系聖凱法師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圖說: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李峰教授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圖說: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李向平教授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圖說:福州大學社會學系甘滿堂教授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圖說: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段玉明教授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圖說: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何蓉教授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圖說: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黃海波教授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

2018年5月19日至20日,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在上海星雲文教館舉行。本次論壇由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中國社會學會宗教社會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的二十餘名學者參與討論,同時吸引了十餘名來自不同高校的碩博士生前來旁聽。

 

論壇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主持。程教授指出,佛光山人間佛教弘法歷程的社會實踐,是對佛教深刻社會思想的再度發展和親身弘揚,此次論壇是首次在大陸地區以社會學等視角探討人間佛教的論壇,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大會召集人華東師範大學李向平教授指出,社會學本質即是一種以佛陀本懷為底色,經由佛教信仰共同體實踐的社會運動,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不僅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觀念,其社會實踐也回應了有關制度、組織等重要的社會學問題。

 

人間佛教特別重視制度建設,而制度往往決定了佛教實踐的公共特性與社會功能的表達效能。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指出,佛教的弘法史,就是佛教參與社會、改造社會的過程。實際上,人間佛教弘法的歷程,即是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積極實踐。

 

妙凡法師強調,人間佛教的核心價值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因此旨在抵達「從三好、四給到五和理想」,實現「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的社會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 她強調,人間佛教應積極關懷人間社會事務,包括文化、教育、環保,乃至政治方面,推動社會的淨化。上海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從一則富有哲理的故事展開,生動展現了佛教哲理的深切思考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社會關懷,人間佛教的社會理念即為佛陀本懷的社會關切。

 

作為宗教學與社會學的交叉學科,宗教社會學不僅是古典社會學的重要領域,在當代中國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透過對中國佛教及其信仰方式變遷的考察,以此為線索,重新檢視佛教思想變遷、社會實踐、組織互動、信仰規則,既可豐富宗教社會學理論的中西對話,也能為宗教的社會治理提供解決方案。本次論壇的討論共持續一天半的時間,與會學者的學術論文主要集中于佛教思想史與社會史、人間佛教的信仰方式、宗教社會學理論對話與實踐三個部分。

 

19日共有十二名學者在會上發表論文。清華大學哲學系聖凱教授討論了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生活、主體、內在”的三種轉向,建構了以僧眾為中心的中國佛教史研究和社會生活圖景。

 

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圍繞《雜阿含經》佛法義理的脈絡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解讀,指出了原始佛教佛陀教法深切關懷人類福德問題的根本旨趣,闡釋了佛陀教法旨在為人類探求幸福生活、圓滿福德之道的核心實質,並討論了人間佛教的三大核心價值與星雲大師對佛教社會思想的新貢獻。

 

四川大學段玉明教授從佛教信仰儀式的歷史發展進入,討論了人間佛教信仰儀式的當代變革。他提出,佛陀的弘法歷程就是佛教的社會發展史,佛教儀式如何因應時代的進步,改變傳統儀式,更為親切地接近社會、給人接受,非常重要。段教授指出,佛教是最有社會學創見的宗教,做宗教社會學研究,佛教是最應該身體力行的。

 

此次論壇預留了充分的評議與提問時間,有關人間佛教的社會史研究也引起了與會學者的熱烈討論。討論認為,不僅僅是中國佛教社會史,宗教社會學研究也需要不斷拓展和推進。特別是由於佛教與中國天然的歷史親和性,中國人間佛教的社會學研究還有很多生動材料有待挖掘。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