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贈書儀式暨「中華文化與人間佛教」論壇 武漢大學文學院召開
2019/10/31
人間社記者 姜文婷 武漢報導
圖說:《星雲大師全集》贈書儀式暨「中華文化與人間佛教」論壇於武漢大學文學院召開,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海法師、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妙海法師代表贈書,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涂顯峰代表接受。 人間社記者向萱萱攝

「《星雲大師全集》贈書儀式暨中華文化與人間佛教論壇」10月25日在武漢大學文學院舉行。與會有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三單監院妙海法師、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王先霈教授、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塗險峰教授、副院長于亭教授、蕭紅教授、楊牧文以及武漢大學文學院國家「萬人計畫」教學名師李建中教授、高文強教授、李松教授、劉春陽副教授、袁勁副研究員及師生等共60餘人。

 

塗險峰教授於捐贈儀式表示,星雲大師是享譽海內外的宗教領袖、人間佛教的開創者,一生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及推進海峽兩岸交流,為人間的文化友誼做出重要貢獻。近年來,佛光山與武漢大學一直保持著頻繁的交流與互訪,而武漢大學與佛學有關的許多學科領域,也預示著未來雙方進一步深入交流存在著更大的潛能,希望未來能與佛光山加強合作。

 

妙凡法師致辭表示,星雲大師宗教實踐的一生也是他文學創作的一生。大師所推動的人間佛教有著哲學的內涵、文學的外衣。在三千多萬字的《星雲大師全集》中,大師始終堅持將深奧的佛理闡釋得深入淺出,使大眾在理解上通俗無礙。星雲大師說過:「這一生中寫給別人看的、說給別人聽的,都是我一直做的。」大師透過「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與「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四給」,來幫助人們促成「自心和悅、家庭和諧、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人生。

 

王先霈教授首先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對文學理論學科建設的啟示」進行發言。王先霈教授指出,星雲大師是佛教大師也是成功的文化傳播者,他的文化傳播經驗對於我們的學科發展有啟示作用。主要表現在三方向:一、學科建設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融合眾說、力求圓通、力避褊狹,不要一貫的追求片面的深刻。二、人文主義學科應該以人為中心,佛學不是神學,而是人學,人學幫助人們安頓自己的心靈,星雲大師的佛學具有人學的意味。我們的人學就更應該有鮮明的人學性質,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技術化。三、注重學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傳播者所宣說的道理要能夠提升受眾的心靈,而不應過於關注形而上的體系。

 

李建中教授就「文心與佛性:青年劉勰與星雲大師」主題作了發言。李教授認為《文心雕龍》雖字字無佛卻通篇有佛,劉勰的佛性是通過文心的方式表現出的。《文心雕龍》的數字體系即來自於印度佛教數法的世界觀,而劉勰之所以能夠融合儒道兩家針鋒相對的許多觀點也正是得益於佛教圓融的方法論。劉勰在解釋文學的時候具有十分廣博的世界意識,這種意識不同於現在學科的狹隘性,與人間佛教的圓融、利他、入世的精神具有交通之處。

 

高文強教授認為:「詩言智:佛教詩學的文學史意義」。高教授指出,歷史上佛教對文學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佛教智慧在我們今天的教育體系中卻一直呈現為缺失的狀態。雖然「詩言志」與「詩緣情」是中國詩論的兩大主流,但是如果我們對中國詩歌做一個全面觀照的話,就會發現「詩言智」亦是中國詩歌中的重要一脈,例如東晉玄言詩便是一種講「理」的、與佛教有著密切聯繫的詩歌體裁。歷代高僧大德本身都具有很強的文學修養,他們寫詩、論詩的目的都是「言智」,星雲大師亦如是。加之他們與文人有往往有密切的交往,種種因素都使得般若智慧成為寫詩、論詩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三位學者發言結束後,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于亭教授對論壇進行總結。他指出,人性之廣大可以達於神性,星雲大師的人生與寫作很好的回答了「人可以成為什麼」的問題。星雲大師的創作可以說是能存其體、能盡其相、能大其用,是中國佛教的傳承與展示。今天,文化衍為學科的現狀限制了我們的思惟,相較之下,佛教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文化表現之一,其中所具有的歷史的、哲學的、人學的內容若調動起來無疑非常龐大,甚至於橫跨整個人間,而這也正是人間佛學所要闡釋的深意。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