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知多少 7月1日播出菩薩觀
:佛教菩薩觀》等專著的李利安教授將圍繞中國觀音信仰的體系,剖析涵蓋半個亞洲的觀音信仰,其歷史發展演變、蘊藏的文化結構,並依據《法華經》、《華嚴經》等內容,介紹觀音信仰的各種不同形態。 覺培法師則強調「菩薩道」是一條覺悟有情的修行之路,而人間佛教的菩薩觀,必須在生活中實踐、印證,調伏剛強難化的各種習氣煩惱。就如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及佛光會,奮鬥一生,將佛教帶入五大洲,正是以菩薩願力,帶來今日佛教國際化之成就,這就是大眾修行菩薩道的楷模。 「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以線上論壇方式進行,每月邀請法師(行者)及專家(學者)進行異地連線,暢談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讓大眾可以突破疫情的隔離,超越時空同堂共修,以.....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人間佛教思想第九堂課 9月1日線上播出
宗:文化交流與歷史選擇》、《禪宗六變》、《禪淨合一流略》等專書和期刊論文。 本次課程將探討四大問題:「為什麼稱星雲大師是『典範轉移的模範人物』?」「星雲大師如何詮釋人間佛教?大師如何建立人間淨土?」「菩薩道與世俗化的問題。」「星雲大師對於管理的見解如何?」是一場精采的思想講座,切莫錯過。 課程將於9月1日晚上7:30以網路直播方式進行。邀請大家準時收看。 課程影片:https://youtu.be/DhaQMecCuJs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將於9月1日線上播出的第七堂課,邀請陳劍鍠教授教授主講這本書的研究成果,顧偉康教授擔任論壇的主持及與談.....
【懷念星雲大師】第四堂課「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7月1日登場
專書。 《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一書共十章,分別就星雲大師《往事百語》、《佛光菜根譚》、《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迷悟之間》、《八大人覺經十講》五部書作研究。提出「大乘菩薩道的根本精神就是般若智與菩提心」、「大師的著作彰顯他事業成就的行動哲學」、「大師的思想能印證佛陀教法的應世智慧」等精闢見解。讓讀者迅速掌握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的特色與重心,以此來反觀覺照,進行自我的生命功課。 這次課程邀請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林素玟教授主持。探討四大問題:「星雲大師《往事百語》中,所蘊含的哲學內涵與意義」、「如何從個人體驗性的述解方式,來探究大師的工夫心法?」、「如何透過對六度加以.....
【懷念星雲大師】第四堂課「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6月1日登場
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行思想的特色。主要秉持人間佛教的精神來解說《法華經》,分成前後兩篇。闡述:「《法華經》思想教義實踐之研究」、「《法華經》與人間佛教之關聯性」、「《法華經》的成立價值」、「人間佛教菩薩道理論依據」。 本書具有四大亮點:「以現代教義對應傳統經教」、「彰顯佛陀一代時教應世關懷之亙通古今」、「闡述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理論依據」、「研究與教學並重,思想與實踐合一」。 這堂課程將探討四大問題:「人間佛教思想如何貫穿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的關係?」、「本書是採用何種詮釋路徑來介紹《法華經》?」、「天台思想與《法華經》的關聯為何?其對《法華經》信仰推展的貢獻為何?」、「如何運用《法華經》思想令人.....
一生。」這不僅是他個人生命的寫照,更是他一生奉行人 間佛教的體證。 作為佛光山的弟子,我們深感慶幸,能在學佛出家的道路上依 止大師,學習人間佛教的智慧,並且在大師的庇蔭與四眾弟子的護 持下,於菩薩道上穩步前行。大師一生為人間、為佛教、為世界所 作的一切,我們難望項背,但發願「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 志」,竭盡綿薄之力,報答佛恩、師恩與眾生恩。 2023年,大師圓寂後不久,親近大師七十載的佛光山開山寮 特助慈惠法師,邀請長期深入研究大師思想的上海大學文學院、同 時也是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的程恭讓教授,與佛光弟 子們共同研討,如何從大師四千多萬字的著作中,系統性地分類.....
【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 2022年佛法課程精彩上線
》、《金剛經》、《心經》、《八識講話》等,談論空性無住無我的解脫啟發,以及《華嚴經》、《維摩詰經》、《勝鬘經》對於重重法界圓融無礙與不二佛性的精彩發揮,另外,斷惑證真的修行是以《阿含經》為主,但要談到菩薩道的善巧方便及成佛的平等性,則《法華經》、《妙慧童女經》是最能提供論據。 「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於2022年3月起,每月1日晚上7:30至8:30(台灣時間)線上播出,首場於3月1日開播,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及百家講壇主講人董平教授,以「六祖壇經的解脫觀」為題對談,聞法殊勝,不容錯過,敬請密切關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網站及FB官網。 「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於2022年3月起,每月1日晚上7:3.....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之5《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773 密碼:123456 YouTube 同步線上播出 :https://youtu.be/756w5hLAMOQ 杜保瑞教授認為大乘佛學的般若智,就是整個原始佛教哲學理論精華的總綱領;但是行大乘菩薩道如果沒有慈悲心,沒有救度眾生的願力及行動力,光有般若智也無法成佛。易言之,在菩薩成佛救度眾生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救度眾生,一方面要空掉自己的執念,所以必須以般若智為基礎,因此「般若智」與「菩提心」兩個觀念都是最重要的。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十堂課「天台智顗與佛光星雲的暢佛本懷」
展人人皆可如佛一般悟道覺證,身心自在、煩惱寂滅。 尤惠貞教授說明「佛陀本懷」是重視人世間真實生命的身心安頓、離苦得樂,終極目標是令一切眾生究竟了脫生死的束縛,這就是佛陀的本懷。而大乘佛教特重慈悲度化的菩薩道,更具體地展現自行化他的社會關懷精神與如實體證的實踐工夫,這就是藉由慈悲度化以暢通佛陀本懷。而「佛陀本懷」在天台智顗大師所開展的天台教觀,以及佛光星雲大師推行的人間佛教中,皆屬具代表性的核心概念。智顗大師與星雲大師的佛教詮釋,有其理論承傳之內在脈絡,以其所關懷與宣導者皆為眾生在人間的修證,所弘傳者皆為人間的佛教,也是暢佛本懷的教法。 智顗大師所建構之天台教觀而言,其終極目標在於藉由「一心三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