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懷念星雲大師】第四堂課「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7月1日登場
人間佛教研究院 【懷念星雲大師】第四堂課「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7月1日登場 懷念星雲大師第五堂課「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7月1日線上登場 宋滌姬高雄報導 想知道星雲大師「文心雕佛」的工夫心法嗎?您不能錯過「【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7月1日線上播出的第五堂課,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杜保瑞教授主講的「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杜保瑞教授是臺灣大學哲學博士,曾於台灣大學哲.....
【懷念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5月1日登場
用縱橫比較的方法為佛教回傳印度做歷史定位,寫下首部紀錄佛光山在印度的弘法發展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一書是基於歷史文獻研究,對佛教在印度的發展歷史和現狀進行綜述。並對佛光山在印度加爾各答、德里和菩提伽耶的三個弘法中心及其弘法實踐進行忠實的記錄。還對斯里蘭卡「摩訶菩提會」佛教、印度低種姓的「新乘佛教」和中國佛教回傳做比較研究。對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進程、狀況和問題進行分析,對作為「漢傳佛教當代圓熟後的現象」的「星雲模式」在印度的實踐,進行總結。 這場座談將探討四大議題:朝聖印度和在印度弘法為什麼被視為「回歸佛陀本懷?」星雲大師在印度弘法為什麼被稱為「漢傳佛教當代圓熟後的現象?」星雲大師為什麼.....
2015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 上海星雲文教館登場
賽。 妙凡法師向大家推薦星雲大師新著《貧僧有話要說》,此書是對人間佛教發展史的記錄,告訴人們如何在五欲六塵中,過淨化昇華解脫的生活,是現代版的成佛之道。他呼籲大家,不錯過每一個因緣,活在當下,轉煩惱為菩提。只要正直、勤勞、廣結善緣,走到哪兒都不用擔心。 程教授則談到要寫好論文,嚴謹的學術態度、國際性的視野及深厚的佛教歷史功底是必不可少的。當論及星雲大師對現代和未來佛教的影響,程教授說大師推動人間佛教方向是正確的,佛教一定要跟現實人生接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要促進佛教人間化,提升佛教的普世價值。 最後3位嘉賓各以3句話作結,滿蓮法師希望大家「心甘情願」,程教授以大師的「有佛法就有辦法」贈予大家,.....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 第九堂課 紅塵中建立佛陀志業——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做入世事業,以入世手段,實踐出世價值。會員的任務:鼓勵研究佛學、護持文教事業、舉辦社會服務、發展佛教教育、推動國際弘法、建設人間淨土⋯⋯佛光義工從服務中廣結善緣,修福修慧,自度度人,以此來成就圓滿的菩提道果。 翟教授引用學者所說:「星雲大師是佛教的馬丁‧路德、佛教的創意大師、制度建立者。」但星雲大師說:「我並非佛教的改良者,只是將傳統佛教與現代融和,並給予制度化、現代化、國際化。」星雲大師遵循佛陀的本懷,以合理的經濟生活,重視家庭和諧,開創人生的理念,把佛法落實在人間,融入生活,進而開發內心能源的佛法教化,讓佛教普及世界各地,面對現代世界,是能真正解決當前全球困境的大智慧。 主持人段玉明教授.....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 第八堂課「人間佛教開啓『生權』時代——星雲大師社會思想研究」
平等、自由、圓滿中得以體現。「生權」圓滿的社會,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 唐忠毛教授說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以服務社會,奉獻人群為志職,所以被現代社會所接受,人間佛教以五乘共法的人乘為基礎,先把人做好,進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終趨向佛道。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dRl4gKlia_M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線上課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八堂課「人間佛教開啓『生權』時代——星雲大師社會思想研究」10月1日線上播出。邀請叢書作者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講席教授李向平主講,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唐忠毛擔任主持人及與談人。講座緊扣「人間佛教與生命權.....
懷念星雲大師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不重視了脫生死之出世問題;人間佛教不只是世俗諦,也是第一義諦。人間佛教任何作務、行持、活動皆須時時觀照自心,藉由種種作務、活動之境緣,作為證入第一義諦的手段。陳教授說:「人間佛教的正行在於『行佛』,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神聖性』在這裡豁顯出來。」 陳教授也對星雲大師管理思想提出精闢見解。他指出星雲大師以「同體共生」的華嚴思想來領導佛光山。星雲大師說:「平日我們參禪念佛、早晚反省、喜捨行善、克己利他,都是為了把心管好,也是為了修滿『心的管理』這門學科的學分呀!」大師又說:「讓自己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眾,感受到當年佛陀的痛苦。大師本著「佛光普照三千界」的願力,以推動文化教育的方式,將佛法回傳印度。 邱教授說明中國從唐代開始,就有佛教回傳印度的紀錄,但這些回傳還不夠圓熟。邱教授又將當代斯里蘭卡的摩訶菩提會以及印度安貝卡「新乘佛教」運動,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傳印度做比較。摩訶菩提會雖在地理、文化、語言上有優勢,但弘法經驗較為欠缺。安貝卡帶領民眾大規模集體皈依,40年間,佛教徒增加了 612萬人,但這是為了提高印度低種姓的地位而採取的政治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回歸佛陀對人間的深切關懷,實踐佛教文化的現代轉型和全球傳播,以豐富的弘法經驗,推動契理契機的佛教,將人間佛教回傳印度,落實本土化,是漢傳佛教當.....
佛教海線絲路研究 中文場講座線上共讀
信仰,佛教怎麼樣跨出印度半島。第三章是整個書的核心,弘傳跟發展的歷史,包括佛教怎麼樣借助海線的貿易,城鎮在這個大圓環線上怎樣成形跟佛教社群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大圓環上傳法跟朝聖,重要的佛教佛學大師,如:菩提達摩以及法顯大師、玄奘大師、義淨大師、阿底峽尊者,最後以佛教的曼陀羅式的拓展來作為結語。 黃心雅說,從五個章節加起來總共收錄了105張的圖片,這一次展出還有《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的圖片,環形劇場圖庫精選出來的十六張佛教遺址,360度的全景畫面都非常的珍貴。黃教授表示,我想佛教最大的成就就是離開了原生地還能夠適應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種族語言的文化模式跟地域環境裡面生存。他舉例當代的法國哲學家.....
英文線上研修 大般若經中明瞭「如」
種種方便法門,教學的目的是讓人懂,不是傳授教義,而是因材施教,考量學生的狀況、需要及價值觀。教師要自己先感到教學內容有趣,才能傳授給學生,這點對弘法者尤其重要。 院長妙凡法師更於課程第一天和圓滿日,以菩提心、慈悲心及般若3個學佛的重要元素,勉勵大家在教授引導下沉澱、思考、再出發;並鼓勵大家透過上課、開示與他人分享,加深記憶並帶動僧團成為學習型組織。 課程最後由學員分組報告研究成果及心得。妙藏法師分享,教授以「貓追尾巴」的譬喻,提醒學員如實看見真相,以觀照實相修行慢慢看清楚內心。找藉口不做該做的事,便是「魔」的現形。蘭卡斯特教授更讚歎佛光山徒眾在師父上人的教育下,理事圓融,善於將經文與平日的弘法.....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想問題》,提出中國古代「山林佛教」的產生並非因為教理問題,是受制於各方面的約限而產生。但是當代「山林」從某種意義上說已不存在,即社會整體俗世化。故而人間佛教必然要面對三個大問題:一是悲心是否可以內涵於菩提心,二是佛教如何和理性化、知識化的架構脈絡相融,三是佛教該如何更好地處理情欲的問題。 浙江工商大學丁建華老師發表《基於空有之爭維度的人間佛教研究》,詳細梳理了佛教史上的空有之爭,提出在佛教根本教義的探究中,空有之爭呈現出人間與佛教的張力,並指出人間佛教可以視為「空有之爭」在近代的一種呈現方式。 揚州大學樊沁永老師發表《權變與善巧方便——佛教漢譯的文化攝受與抉擇》,從文字源流角度梳理了「權變」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