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4月1日「金剛經的無住觀」線上播出
師擔任主持,以「金剛經的無住觀」為題對談,深入探討金剛經在般若經典的重要性,以及對於學佛修行的饒益。 《金剛經》對於佛教徒而言,是一部耳熟能詳的經典,也是自古以來,各階層上自國王大臣、知識份子乃至一般民間信仰,舉凡消災、延壽、往生超度各項佛事,普遍都會供奉持誦的經典,而梁昭明太子,將其分為三十二分;唐玄宗將之定為佛教最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並為其作註釋,可見其重要性。由此,蘊含般若智慧的《金剛經》,不管是在修行的啟迪上,或者是人心的撫慰,實與大眾生活緊密相隨,尤其《金剛經》的無住觀,更是能讓修行者通透徹悟,身心放下的關鍵妙義。 覺誠法師是人間佛教的現代富樓那,不怕苦、不怕難的行者。先是在天主教信仰.....
2018神明聯誼會學術會議 深入探討神明聯誼會之意涵
感溫馨,充滿熱情與溫度」,感謝眾人「從接待到接引」,圓滿每一次任務。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秘書長陳嘉隆以四十幾年前北港媽祖廟申請加入中國佛教會,卻因緣不具足的故事為例,表示希望不分民間信仰與神明,都能共同為佛教發心、努力。提及2017年學者分為A、B團實際參與神明聯誼會,此次發表論文與大家分享所見所聞與感動,相信不只為其他宗教寫下歷史,也為佛教寫下歷史。 「大家的付出,讓不同的宗教之間彼此交流、提升、自我認識到進一步精進,這就是神明聯誼會最大的價值。」逢甲大學合作經濟系翟本瑞教授表示,他希望透過此次學術會議,能讓實踐與理論更進一步地結合,未來希望神明聯誼會能成為促進世界和平.....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情圍剿;1955年證光法師遭人誣指藏匿叛徒,也成為白色恐怖下的亡魂。 處於政治動盪不安、佛道教混淆不清的年代中,28歲的大師寫下了《釋迦牟尼佛傳》,目的就是希望能正本清源,讓大家明白佛教與道教、神壇、民間信仰的不同,從而堅定佛教的信仰,引導人人通往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自己及他人樹立奮進的目標與學習的榜樣。「更重要的是,要還佛陀一個本來面目。」 透過修行 斷煩惱生死之流 「大師曾提到,要認識佛教,就要先認識佛陀,佛陀是人不是神的身分定位,對於修行有何重要意義?」對於如常法師的提問,心保和尚先反問大眾:「想不想看大師?那就要看《星雲大師全集》,因為那是大師的法身;想不想看佛陀?那就要看《釋迦牟尼佛.....
人間佛教學第二堂課 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
的弘法環境。大師來到雷音寺,至少要面對三項困境。一是宜蘭地處偏鄉,雖有高僧大德前來講經說法,但沒有人願意在此長期領眾;再是雷音寺是個三合院的建築,其中有五間院落被軍隊佔住,嚴重干擾修行;三是當時齋教、民間信仰以及日式佛教活躍,大眾對佛法缺少正確認知。 大師秉持事在人為的勇氣,凡事親力親為,以前瞻性的眼光,不斷開發新的弘法方式,重視接引年輕人學佛,加入弘法行列;廣結各方善緣,以化邊地為佛地的信心,領導週六念佛會,並將念佛會組織化,成為弘法的生力軍。大師的弘法決心,得到當地士紳、信眾的護持,例如,李決和居士還鼓勵女兒學佛,就是後來出家的慈莊法師。李決和的二個外孫也在佛光山出家,分別是慧龍、慧傳法師.....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說也奇怪,大師講完沒多久,觀音就順利運進來了。幾年後,大師在日本蓋了法水寺,寺內環境更適合供奉當年的小尊千手觀音。這件事也讓如常法師更信服菩薩的靈感:「原來觀音會自己尋找最適合的道場!」 「我是從民間信仰的媽祖看見觀音。」陳玉女教授表示,第一次認識觀音,「是在華視看到《媽祖傳》。」當時劇中的媽祖常以禪坐修行,也會向南海觀音祈求,看了之後,讓她對媽祖的神通力與救父的誓願深受感動,從而也深深影響自己的行為與思考模式,開始學習為身邊的親友向觀音菩薩祈福。 陳玉女指出,幼年時期,其實媽祖和觀音的信仰相當緊密,如家裡供奉的「觀音媽聯」,畫中上方是觀音菩薩,中間即是媽祖,成長後才明白原來媽祖即是觀音的.....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者 陳德啟 大樹報導 程恭讓認為大師「真心誠意、卓有建樹地積極推動兩岸和平」,同時也「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探索到根本的出路和正確的方向」。面對台灣佛化與神化之間的問題,大師除了建立正信佛教外,更包容民間信仰,指引出佛教的康莊大道。大師成功的現代化經驗與全球遍布弘法據點,可作為大陸經驗,「為大陸佛教的改革和發展,提供重大的啟示與參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西來大學執行董事依空法師以蘇東坡偈語說明,在佛光山卻不知道大師為弘法做這麼多。程恭讓以歷史的宏觀為經,以人間佛教為緯,引出大師的貢獻,而以「禪愧感恩大願心」與眾人共勉,期許僧信四眾一同為人間佛.....
有法可依 首場觀音信仰論壇登場
能夠「能所兩忘」,聽了就不再掛礙,不起心動念,那才是真正的大修行。 三大體系 五個歷史階段 觀音信仰在亞洲非常普遍,又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對於觀音信仰發展的過程,李利安表示,中國信仰有漢傳、藏傳與民間信仰三個體系,其中漢傳屬於大乘顯教,藏傳屬大乘密教,而民間觀音信仰由於突破經典的範疇,所以形成各種多元的信仰型態,其特徵包括「四非」:如非正統、非官方、非菁英、非僧團;還有「四無」:無理論、無超越、無組織、無文化界限等等,所以也呈現了一定的異端性。 另外,李利安也扼要地說明了中國漢傳觀音信仰傳播的五個階段,漢魏西晉是初傳期,顯著特徵是觀音菩薩名稱的傳入;東晉南北朝到隋代則為興盛期,如造像、禮拜.....
學者與行者探討《金剛經》 共論安心與成佛
精彩講說,聽眾們透過youtube及zoom等不同的網路平台,同步聆聽法要。 妙光法師首先拋出問題:一般佛教徒當作消災延壽、超度佛事的《金剛經》,同時也是般若系統的經典中,自帝王將相、知識分子,一直到民間信仰皆熟悉,最能代表佛教的一部。《般若經》與《金剛經》的關係如何,其主題與結構又是如何? 李四龍教授解釋,《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主題講「般若波羅蜜」──能到達彼岸的智慧,並以無堅不摧的「金剛」來比喻、強調這種智慧能摧毀一切煩惱。篇幅達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則是玄奘大師將印度各種講述「般若」的經典彙整翻譯,結集而成,《金剛經》相當於其中的第九會,也是整部《大般若經》中最具代表性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