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觀音的信仰;後者則是信眾所修的觀音法門的主要內容。因地 觀音信仰的主要內容是觀音的身世和觀音初發心以及修道的歷程與 方法等;果地觀音信仰的主要內容是觀音的品格和能力,集中表現在 三個方面,其一是智慧如海,這是觀音救世度生一系列神力的基本前 提;其二是慈悲無邊;其三是神通廣大,尤其是顯化之力和感應之力。 顯化之力指觀音為救度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眾生而根據不同的環境、 不同的條件,隨時變化其身,從而呈現出千差萬別的身相來。感應之 力指觀音對任何時期、任何地點、任何環境下的任何眾生,在按照觀 音法門進行一定修持的前提下產生的形形色色的乞求,均能以種種靈 活的方式予以滿足。為獲得觀音.....
4月1日「金剛經的無住觀」線上播出
臣、知識份子乃至一般民間信仰,舉凡消災、延壽、往生超度各項佛事,普遍都會供奉持誦的經典,而梁昭明太子,將其分為三十二分;唐玄宗將之定為佛教最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並為其作註釋,可見其重要性。由此,蘊含般若智慧的《金剛經》,不管是在修行的啟迪上,或者是人心的撫慰,實與大眾生活緊密相隨,尤其《金剛經》的無住觀,更是能讓修行者通透徹悟,身心放下的關鍵妙義。 覺誠法師是人間佛教的現代富樓那,不怕苦、不怕難的行者。先是在天主教信仰為主的巴西弘法14年,籌建了南美第一大寺巴西如來寺,並推動「如來之子」,如今,在回教國家的馬來西亞弘法,每年舉辦的東禪寺過年燈會,參觀人數逾百萬人,而2月20日更曾前往阿富汗進行人.....
5月1日「般若心經的空有觀」線上播出
講人慧知法師,是佛光山優秀中青代的代表,師範大學體育哲學碩士。曾任三好體協擔任秘書長,推動體育弘法;同時也負責佛光山海內外寺院的建築,其中,佛光山藏經樓的建設,由星雲大師的指導,慧知法師執行,以經典的智慧來與實務印證,踐行佛法,對於《心經》有深刻的體悟。 另一位主講人:佛光大學郭朝順教授,專長天台宗哲學、華嚴宗哲學、佛教詮釋學、佛教文化哲學。對於學術研究、教學、辦學都充滿了熱誠,是一位受到同事、學生愛戴的學者。 這兩位解行並重的主講者將從經典理論與實際事例,帶領大眾深入《般若心經》的堂奧,精彩可期,敬請關注「人間佛教思想專題」,5月1日「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第三場:「般若心經的空有觀」。 想瞭.....
【懷念星雲大師】第四堂課「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7月1日登場
學特聘教授,並擔任人文學院國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同時兼任上海抱樸講堂主講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儒學、道家哲學、禪宗哲學、宋明儒學、當代中國哲學、中國哲學方法論等,著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不爭——老子的智慧》、《陽明哲學與陽明文選》等近20本專書。 《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一書共十章,分別就星雲大師《往事百語》、《佛光菜根譚》、《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迷悟之間》、《八大人覺經十講》五部書作研究。提出「大乘菩薩道的根本精神就是般若智與菩提心」、「大師的著作彰顯他事業成就的行動哲學」、「大師的思想能印證佛陀教法的應世智慧」等精闢見解。讓讀者迅速掌握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的.....
3月1日首播「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包括:《六祖壇經》、《金剛經》、《般若心經》、《八識講話》、《阿含經》、《法華經》、《妙慧童女經》、《勝鬘經》、《維摩詰經》、《華嚴經》,透過佛光山法師和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對談,傳達各部經典思想精華的智慧結晶,希望帶領人們以佛法智慧應對變局,順利營造精采人生。系列論壇從3月起每月1日晚上7:30-8:30播出,歡迎上線收看,深入經藏,汲取如海智慧。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在2021年成功推出「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學者與行者的線上論壇之後,佳評如潮,創下全球五大洲近20萬人線上聽經聞法的佳績。2022年將繼續推出以探討佛教經典為主的「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線上課程。 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報名觀察員〕2025第11屆人間佛教座談會——AI時代與宗教傳播
山祖師星雲大師曾言:「吾人生活在世間,必須跟著社會的脈搏一起跳動,在思想上有所更新,在行為上與時俱進。然而我們也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尤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們是進是退,是行是止,更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揀擇判斷,才不會被眩目的潮流所吞噬淹沒。」 當前AI正快速融入日常生活,影響家庭、工作、政治乃至國際關係。宗教如何既能滿足人們信仰需求和心靈依靠,運用最新科技保存佛教文化、傳播教義思想,並且在教義詮釋與儀軌中回應時代挑戰進行調整,也成為了跨宗教、跨學科的重要課題。有鑑於此,本次座談會旨在搭建交流平台,邀集哲學、社會學、生死學、史學等不同領域專家,共同探討AI時代下的宗教機遇與挑戰。 多元議題 .....
慈 悲,成為一座璀璨的燈塔,屹立於時代的浪潮之中,為人間帶來希 望與光明。 常有人問大師一生中遭遇困難如何面對,他總是淡然的說: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大師的般若 智慧,使他面對任何挑戰時皆能安然自若,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 不變」,亦如《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大師在九十歲 高齡時,回顧自己的一生,他以十二字總結:「生於憂患,長於困 難,喜悅一生。」這不僅是他個人生命的寫照,更是他一生奉行人 間佛教的體證。 作為佛光山的弟子,我們深感慶幸,能在學佛出家的道路上依 止大師,學習人間佛教的智慧,並且在大師的庇蔭與四眾弟子的護 持下,於菩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