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十堂課「天台智顗與佛光星雲的暢佛本懷」
承傳的理論依據與實踐開展的可能脈絡,似亦可順理成章地推論出智顗大師本懷即是佛陀本懷、星雲大師本懷即是佛陀本懷! 主持人林志欽教授分享兩位大師的教化不僅個人身心受用,也陶冶了社會大眾,不只世間層面,還有出世間。如同星雲大師勉勵大眾當菩薩,又如智顗大師勉勵信眾當下觀照身心,領略空假中三觀,兩位大師的目標都是讓大眾走向解脫,實踐菩薩行,最後成佛,這與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脈絡一致。當我們在效法及緬懷佛陀、智顗大師、星雲大師時,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並與大眾一起共勉。 Youtube連結:https://youtu.be/QL8fImVivtc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
行六度波羅蜜時,以般若為眼,則 能喜捨不作施想,持戒不著戒相,忍辱離於我執,精進不生驕慢, 禪修不戀定境。所謂『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 盲』。意思是,五度是世間法,有了般若才能成為出世間法。」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60-62)大師這裡 指出:五度如果沒有般若的統攝,就會成為世間法;由於般若的統 攝,五度則成為出世間法。可見在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詮釋 中,對於般若重要性與卓越性的高度推重。 在〈方便〉一文中,大師首先指出:「佛教講:『方便有多 門,歸源無二路。』方便、隨緣是一種智慧的運用。佛經裡常教我 們要廣結人緣,不侵犯他人,不辜負他人.....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要大家深思:「我們有智慧面對自己的老病死嗎?」這個問題同樣困惑著當時的悉達多太子,因此他做了出家的決定,希望能為眾生尋找答案,看到世間的真理實相。「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也必須釐清修行的意義,這是世間與出世間很重要的分水嶺。」打坐、念經、拜佛都是修行,但最重要的,是否能透過修行去煩惱、斷三毒?每天能否觀照自己貪瞋癡少一點?如果能生起覺悟之心,修行才能邁向成佛之路。 破解神話 遇到真實的佛陀 大師撰寫的《釋迦牟尼佛傳》,和其他作者寫的佛陀傳究竟有何不同?萬教授提及,歷代記述佛陀生涯的文獻不在少數,例如馬鳴的《佛所行讚》,自古便被稱為佛傳文學的壓卷之作;再如六十卷本的《佛本行集經》,也堪稱是佛傳中最.....
星雲大師不二思想研究——以《心經》詮釋為中心
佛教所謂不二,乃是一種消除兩相對立對待、崇尚互相圓融的認識方式和實踐理念在詮釋《心經》的過程中,星雲大師的不二思想主要表現在對「般若」之本質體證和功用等三個方面的探討。首先,關於般若的本質,星雲大師認為真空是妙有之本源,妙有真空之顯現,二者之間並不對立、對待,本質上是互相顯證、互相存、誰也離不開誰。而般若之本質,正是表現為真空妙有之間相即不二。其次,星雲大師認為要想對般若有圓滿的體證,就要在修行過程中不斷超越重重安迷執、逐步建立正知正見,最終深澈證悟般若智慧空有不二之真理。第三,雲大師認為般若之功用的彰顯,最終所強調的乃是世出世間相互承當、相即不離之不二一如。
從《維摩經》不二思想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弘化
《維摩經》雖然在第九品才直名「入不二法門品」,其實全經串穿了「不二」思想,各品的差異只是體用、權理之別。此經先言權事,到第九品再以理體總歸,而後再以事用說明不二。楊曾文教授曾說:「推進佛教適應時代和社會而發展進步。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對『不二』作出有前提條件的解釋。」「二」是對立,若在弘法上面對「不二」首要解決的就是世間、出世間如何行道的問題。而當代推動人間佛教者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不但提出了「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空為樂,以眾為我」的不二思想,他更說「我們為什麼要追求不可知的未來,而不去落實現實國土的身心淨化呢?」這是站在淨穢不二,此方即為淨土的立場,正與《維摩經》淨穢二土「不二」的思想相契。 因此當我們在分別高低,分別究竟不究竟的爭議時,大師因圓融無相,無分別執取,所以去除了外在的對立分別,以性空不二思想開擴了八宗兼弘的道場,以及各派相互融和的人間淨土。佛光山從來沒有八敬法的問題與爭議,這是大師以其不二思想於此世間以其「心淨」而讓「國土淨」;也因其成就眾生讓「國土淨」的同時,此方國土人民而得「心淨」的實例。
《維摩詰經》的不二觀 淵默如雷
永富法師曾獲星雲大師墨寶「沉默雷聲」,體會真正的沈默,是一種內省的力量,更具有震撼力與說服力。從此心力更加強化,面對繁瑣沉重的人事工作,能轉念安忍,持續專注在弘法利生,提升生命層次。也清楚認知:世間與出世間是不二的,超越分別,才是真正的不二中道。 永富法師以實例說明星雲大師「一生都努力將最美好的給人。」大師也曾說:「做事要做到皆大歡喜,這裡面需要多少修行啊!」而「皆大歡喜」,就是「不二法門」的實踐。又分享星雲大師倡導的「融和的人生觀」、「擁有與享有」的平等觀,以及星雲大師的開示:「大中有小,小中容大,一中有多,多就是一,尊重他人的人格,是不二的價值觀。也是融和的幸福人生。」來與大眾共勉。 12.....
人間佛教的入世傾向與出世堅守
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與佛教內在鮮明的人文精神密切相關。大乘佛教的「世間出世間不二」、「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的不二中道思想,給人間佛教提供了理論基礎。繼禪宗之後,人間佛教消解了佛教理想的彼岸性,使成佛的修行成為一種現世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適應了新時代人文關懷的需要,體現了人本位。
釋《肇論》、《大乘起信論》對魏晉玄學「有無之辨」的兩種回應及動因—以人間佛教人間概念為中心的研究
「有無之辨」是魏晉玄學熱議話題之一,對於其中存在的懸而未決的問題,《肇論》、《大乘起信論》在方法論上進行了回應,但是對此學界關注較少。前者通過強調空性達到消除有無二元對立的矛盾,後者則是以眾生心達到統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的目的。至於回應背後的動因,與佛教傳入中國時面對的直接問題有關,也就是為進入世人日常生活提供理論支持。最後討論問題過程中可以發現,我們對於「人間」概念的理解,不應僅僅局限於人生層面,還要從神聖性、義理性、生活性等多個層面來把握。
略論《玉琳國師》中的佛教故事—兼談人間佛教思想
《玉琳國師》是星雲大師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旨,於1953 年創作的一部小說。這部作品講述瑰麗奇詭的佛教故事,它有別於星雲大師的散文、詩詞、議論文等其他作品,對於探求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文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小說中的三種佛教故事及其傳達的人間佛教思想兩個維度展開。其中,佛教故事是弘揚人間佛教的善巧方便,主要包括神通、因果輪迴和修行歷練三類,而小說中所呈現的人間佛教的思想,主要包括弘揚世間法、出世間法,及世、出世間不二的三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