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佛教瞑想論,共12筆結果:
《佛教瞑想論》第一講
拙書之論述聚焦於佛教的瞑想。記得那是很久以前、大學時代的事了,一位理科朋友對我說:「寺院嘛,還是靜坐比較好,對吧?」當時由於我對瞑想不甚了解而無法清楚答覆;現在,總算能夠給出一點像樣的回答了。 關於佛教的瞑想,在印度被稱為 samatha(漢譯為「止」)與 vipassanā(漢譯為「觀」),本書第一章概述 samatha 與 vipassanā,以及在個人實踐體驗與理解上闡述靜心的理由與具體內容等。
/periodicals/1814276f-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佛教瞑想論》第三講
佛教的瞑想到後來是如何傳布的呢?有了哪些新發展?東亞的中國是以怎樣的方式接受從南亞印度傳入的佛教呢?又如何理解這些瞑想的修行法門?這一章圍繞以上內容來探討。
/periodicals/168067e5-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佛教瞑想論》第二講
前文中提到,「觀」有一類稱作「出入息觀」,從結構上來說,觀察入息、出息的過程可分為所覺知的對象與能覺知的心識作用。所覺知的對象也就是人類感覺的對象,因此與人的六感相對應。 佛教把能覺知的感覺器官叫做眼、耳、鼻、舌、身、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至於最後的意,雖然含義不盡相同,姑且用意識來指稱。六感分別產生見形、聞聲、嗅香、嘗味、觸摸軟硬和思考等行為。
/periodicals/175459cb-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佛教瞑想論》第五講
隨著佛教在日本流播,瞑想體系是如何在扶桑被接受的呢?本章主要以此為對象作一考察。 首先,最早記載瞑想法門傳入日本的僧傳,是日本中世時期虎關師鍊(1278-1346)所著《元亨釋書》中的道昭(629-700)傳。據說道昭是最早把法相宗傳入日本的僧侶。據《元亨釋書》記載,道昭約在653 年前後,以遣唐使身分到中國留學,並師事玄奘(602-664),約660 年回到日本。
/periodicals/14bc97a5-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