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性是佛教的生命力—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星雲大師是中國當代佛教文化界的一面旗幟,其人生經歷、弘法歷程,以及在全球弘揚佛教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每每讓佛教信徒及佛教文化研究者心生欽敬,歡喜讚歎。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在閱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本書的過程中,筆者印象最深的即是大師從不同角度對「人間佛教」理念的多角度闡發,諸如佛陀的人間生活、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近百年來人間佛教的發展過程,以及大師踐行人間佛教理念的種種經歷與感受等,使筆者對佛教與人間的關係,尤其是佛教的人間性有了新的認識。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新全球化
人間佛教與文學圖像學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包容性及其思想內涵
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山的弘法事業,洋溢著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精神,不是單純停留在人間佛教理論的探討上,而是進一步把人間佛教付諸實踐,甚至推向五大洲,使人間佛教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使得人間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在關懷眾生、奉獻社會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實踐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珍惜緣,持正念,追憶星雲大師的人生啟示
佛教的平等觀與人間佛教
佛教中的「平等」包含作為教義的「平等」和作為社會理念的「平等」兩方面的內涵。前者指一切法自性寂靜,無生無滅,超言絕相,畢竟平等;而後者則指菩薩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平等地救度一切眾生,以及一切眾生在法性或佛性的層面上平等無差別。總之,佛教的「平等」與「差別」都與佛教修行體驗結合在一起,具有特定的含義。它們與社會上存在的諸如貧富差別意義上的「差別」以及消除這些差別而達成的「平等」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儘管如此,佛教提倡的男女平等觀念、無情佛性觀念等,對我們思考當代的平等問題和生態倫理問題等皆有啟發。而星雲大師從佛教同體共生的立場對世界和平的論述,是我們思考佛教平等觀的現代意義的典範。
作為判教的人間佛教及其實踐途徑——《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讀後
一般人常會注意到星雲大師所建立的佛光山系統之宏偉,誠然,佛光山如今全球近300個道場,橫亙五大洲,這種實業成績,前無古人,稱星雲大師是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最偉大的佛教實業家並不為過。但星雲大師的特色之處,不只於此,而在於他為佛教開出一條不同以往的判教原則與修行方法―立基佛陀本懷,實踐慈心三昧的人間佛教。
關於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兩點思考——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融和發展
在第一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上,我談到了「以人間佛教回傳印度,開創佛教全球發展的新局面」的問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研究,從表面上看,是聚焦佛光山在印度現有的傳法中心及其法師,記錄並分析其在印度的傳法活動、傳法方式、內容、特點和特色,從而與歷史上佛教向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傳播經驗進行比較,進而對「傳播與回傳」的理念、機制和影響進行研究。
從「佛光禪」看當代禪法修學的人文特質
從中國禪宗傳統法系上說,星雲大師及其創立的佛光山教團,承接臨濟宗統,但其所開創的「人間佛教佛光禪」,在接引方式、禪修項目設計、環境安排、具體指導等,則突出信行並重,定慧兼弘,悲智雙運,並充分結合當代社會人心、知識之情境現狀,別開禪法之新風。不僅充實傳統禪法現代化的內容,頗受佛教學界所關注,而且在禪法普及的廣度、禪法修學的技巧化等諸多方面,皆能夠較好地彰顯佛教的人文特質。本文結合「佛光人間生活禪」的思想建構,及其數十年來的相關進展,簡述其將傳統禪法融入人間生活,通過生活與禪法的統一,透顯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生命佛教的精神內涵。
批判、圓融、會通:論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性」
本文透過對「批判、圓融、會通」三種思考活動的解析,闡釋在佛教歷史傳統中即已具有的「人間性」。此一「人間性」的特色,即在於透過面對人間事物的思考活動,以安立其在於佛教解脫活動的位置,它們說明了佛經中「諸佛出世間」的理由與例證。 現代人間佛教的佛教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批判、圓融、會通」三種思考在佛教歷史上之進行及所成立的理論。除此之外,當然人間佛教之出現也有中國佛教回應現代化要求的理由,是佛教在現代歷史中進行自我省視及改革的結果。然而,人間佛教進展至當代,人間佛教可重新思考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文化的「現代性」的問題。經由一種交互省思的過程,筆者認為可藉重佛教「人間性」的「批判、圓融、會通」三種思考活動的既有成果,來豐富「現代性」之內涵,重新思考「現代化」之目的;當然佛教也必須檢視其現代化的目的及理由,不可一味的以現代化為足夠的目標,而不謹慎面對佛教現代化所會引入的現代性的問題,乃至遺忘佛教自身解脫之要求。 當人間佛教完整地面對「人間性」與「現代性」之問題,並且正確掌握其含義,理解限制並改正問題時,人間佛教的哲學理論,始能充分完整地被正式建立,從理論與理踐上實現「人間佛教」為當代中國佛教史的真正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