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座談會基調講演 闡明佛光宗學之十大貢獻
的期盼。 基調講演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擔任主持人,發表學者依序為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南京大學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
「大乘」觀念的嬗變與人間佛教的圓融特質
在中國佛教史上,「大乘」概念的內涵並不是一開始就確定下來的,而是有一個嬗變的過程。在整個南北朝時期,「大小兼學」的現象很普遍,到南北朝的後期和隋代,「捨小入大」才成為風尚,這意味著佛教界「大乘」意識得到強化。儘管如此,隋唐以後的佛教界並沒有將大乘和小乘對立起來,而是通過判教理論,力圖超越大、小乘的對立,建立所謂「一乘」的佛教思想體系。星雲大師所提倡的的人間佛教同樣提倡超越大、小乘的區隔,提倡「五乘佛法」的融和。人間佛教的圓融特質是中國佛教大、小乘相容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管窺初期大乘佛教與人間佛教的關係——以淨土思想為核心
本文以「初期大乘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為探討主軸,徵引《維摩詰經》經證揭示初期大乘佛教思想的菩薩淨土觀,對讀人間佛教人間淨土思想之間可能存在的關連性及教義體系為研究內容,初步做了一些解釋與會通。 《維摩詰經》是繼《般若經》後,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具有回溯歷史與啟發後人思想因素。通過分析原經描述的象徵意義,從中提出具有宗教哲學意味的概念,論證經文中所蘊含的義理,並以此作為探究經中淨土思想的概括。當然其重要的因素為「菩薩唯心淨土思想」與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思想」有著異曲同工的蘊意。 考察初期大乘佛教與人間佛教對於「淨土思想」的基本思想論述,探討「淨佛國」、「菩薩淨土行」及「唯心淨土」等主要思想概念,這些思想的轉換與理論的落實,彰顯了人間佛教重於「解行」並重的修持;其是思想的再詮釋、再深化,也豐富了教義的開放性與辯證性,顯示了初期大乘佛教發展到人間佛教思想的「延續性」。
從文學到理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學術研討會 2017.11.18
傳統佛教思想的當代詮釋——簡體版《星雲大師全集》贈書儀式暨座談會 2019.12.06
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2021.03.01
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人間佛教的教義觀 2021.04.01
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人間佛教的般若觀 2021.05.01
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2021.06.01
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人間佛教的菩薩觀 2021.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