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8月1日「《法華經》的善巧方便觀」線上播出
巧方便。 《法華經》全名《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八品,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天台宗的根本經典。《法華經》成立於西元一世紀左右,是當時西北印度最優美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有多種譯本,現今流傳最廣的《法華經》由鳩摩羅什翻譯,文辭優美,展現佛陀「三根普被」的教育方法,運用各種譬喻,巧妙的闡釋大乘佛教的甚深教義。 主講者慧屏法師自幼學習佛法,熱心公益,15歲時帶動全班吃素食便當,性格像觀音菩薩一樣,有求必應、恒順眾生,為人幽默風趣,是一位正面、陽光、積極利他,令人尊敬的菩薩行者。 另一位主講者董群教授在佛學、宗教倫理、中國哲學等方面均有多年的研究造詣,長期兼任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江蘇尼眾佛學院、閩南佛學院.....
諸佛,於諸佛所,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不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今不受諸法, 漏盡,心得解脫。舍利弗!菩薩雖行空、無相、無作道,不為般若 波羅蜜、方便所護故,證於實際,作聲聞乘。」(鳩摩羅什譯: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更早時期支婁迦讖所譯《道行般若 經》,此段文字與羅什譯本大同。這是初期大乘經中最早明確提出 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融和原則的地方,此二種菩薩品德及其內在的 融和,被認為是確保菩薩道修學完成的關鍵菩薩品德。 《妙法蓮華經》中盛讚善巧方便為最重要的佛陀品德:「佛以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上)72 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鳩.....
編藏與佛經翻譯──從一個研究案例說起
離開美國去香港,到了香港中文大學教書,不在中文系,也不在英文系,卻是在翻譯系。在所教各課中,有一門翻譯史。概論之後,我一定專講幾堂佛經翻譯,有兩個人更是我非常佩服而虔心講授的:一是姚秦時的鳩摩羅什,一是初唐的玄奘大師。都是從譯者與譯經的角度切入的。羅什所譯文字典麗,讓我時常想起之前陸機的文賦與之後劉勰的文心雕龍。其華美蘊藉使繁複顯出了層次,穠麗表達了豐實。咀嚼之際,齒頰留香。玄奘大師我最初的認識,自然是來自西遊記。
《維摩詰經》的不二觀 淵默如雷
持,邀請佛光山港澳深總住持永富法師,以及廣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龔雋擔任與談人,共同探討《維摩詰經》的思想特點與影響,以及「不二法門」的修行與實踐。 龔雋教授說明《維摩經》的思想以般若空性為主導。現今以鳩摩羅什所譯《維摩經》譯本流播最廣。經中就生與滅、垢與淨、罪與福、有漏與無漏、世與出世等種種二元性觀念進行疏通。只有融通這些對立,才是進入「不二」的境界。「不二法門」超越了語言,因此維摩詰「默然無說」,靜默的力量,淵默如雷。 龔教授點明《維摩經》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參與注疏的學派眾多。禪宗《六祖壇經》的「法無頓漸」、「即煩惱是菩提」等等的觀念,大都是從《維摩經》中的「不二觀」引申出來的。 龔教授從.....
慧遠鳩摩羅什之爭與晉宋之際中國佛學思潮的轉向
廬山慧遠與鳩摩羅什之間的理論論爭,是中國佛教思想史上一個極為重大的事件。研究中國佛教特別是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學者,無不對這一事件給予極大的關注。以《大乘大義章》為中心,詳盡地分析和研究這兩位佛學大師之間的往返問答和思想差異,成為該領域學術研究的重心和主流。相應地,在這一研究領域,學術界也取得了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儘管對某一問某一答等細節的具體分析上,學者們間或還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看法,但總體上來說,前輩學者們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可以說是相當得詳盡完備了。倘若再就事論事地對《大乘大義章》的記述進行分疏,恐怕並沒有多少下足的餘地。
淺議維摩詰之形象——以鳩摩羅什譯本為例
《維摩詰經》全稱《維摩詰所說經》,又名《維摩經》、《淨名經》、《不可思議解脫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也是漢譯佛經中,文學性較強且對中國文人及其文學創作影響較大的佛經之一。該經前後七譯,今僅存三個譯本,分別是三國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二卷,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三卷,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六卷。在這三個譯本中,鳩摩羅什的譯文義理信達、簡潔平易、生動曉暢、文學性極強,正如胡適所說:「他(鳩摩羅什)譯的書,雖然掃除了浮文藻飾,卻仍有文學的意味。……委曲婉轉,務求達意,即此一點求真實求明顯的誠意便是真文學的根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