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七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探討佛教未來方向
成功舉辦到第七屆。這樣一個專題性學術會議,能夠持續多次舉辦,離不開國內外學者的支持與參與。近現代以來,人間佛教推動了佛教對現代社會的適應發展,會議的設計即希望能為學者提供一個近距離觀察、了解、評判這一當代人間佛教事業的平台。同時,希望通過會議的持續舉辦,能夠促進以人間佛教這一視角來推動佛學的研究,推動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研究。 魏道儒、魏常海、鄧子美、李利安等教授表示,人間佛教是對佛教根本精神的發掘、呈現、彰顯,是全球化時代佛教積極主動面對國外文化的挑戰,適應現代社會的一種努力。人間佛教現在已經蓬勃發展於全世界,以其特殊的氣象帶動、承接、引領整個佛教向前發展。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第三刷出版 促進國際弘法
截至第三刷問世前,需求持續增加,為滿足廣大需求,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中心今年8月推出第三刷,校編並統一近年來星雲大師英文出版書籍中的英譯辭彙,讓譯者和讀者翻譯及檢索更為便捷。 本書四大特色,不僅是當代人間佛教弘法者、翻譯者必備的隨身工具書,也讓有意學習英文佛學的人士,透過學習人間佛教辭彙,進一步了解人間佛教思想。 內容豐富:收錄逾5,000筆中英對照人間佛教常用詞彙,有助人間佛教英語譯者和弘法者國際弘法。 詞彙多元:20大類人間佛教詞彙,包含佛教名相、寺院單位、佛光山教團專有名詞、星雲大師一筆字等類別,可運用於不同面向的佛學翻譯、英語佛學課程、講座、文宣等。 檢索簡易:漢語排音、漢字筆畫索.....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7%。」邱永輝教授語重心長地表示:「人間佛教回傳印度,任重道遠。」 主持人李玉珍教授提出四問:「星雲大師為什麼把朝聖印度和在印度弘法視為『回歸佛陀本懷』?」「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為什麼被稱為『漢傳佛教當代圓熟後的現象』?」「星雲大師為什麼以『本土化』為印度弘法的目標?」「人間佛教回傳印度對於『法水長流五大洲』有何特別意義?」 邱永輝教授列出圖表,說明星雲大師曾八次前往印度。當年佛陀見到百姓老病死的痛苦,感同身受,因而出家。星雲大師在印度看到被貧困、種姓所束縛的民眾,感受到當年佛陀的痛苦。大師本著「佛光普照三千界」的願力,以推動文化教育的方式,將佛法回傳印度。 邱教授說明中國從唐代開始,就有佛教.....
佛教海線絲路研究 中文場講座線上共讀
》的圖片,環形劇場圖庫精選出來的十六張佛教遺址,360度的全景畫面都非常的珍貴。黃教授表示,我想佛教最大的成就就是離開了原生地還能夠適應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種族語言的文化模式跟地域環境裡面生存。他舉例當代的法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有一個很重要的文章〈The Translator's Task〉,翻譯者的職志(譯者天職),提到翻譯是原典的來世。本書中文版,也是由英文版經過了一個艱辛的翻譯過程,今天能夠出版面世,包括文字的智慧、文化脈絡,不斷的梳理,以及佛教的名相「如筏喻者」,黃心雅相信博物館和研究院的翻譯團隊,和自己一樣都是充滿法喜的,希望能夠讓更多漢.....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恭讓教授回顧「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自2013年第一次舉辦以來的發展歷程,指出以往幾次研討會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各方面、近現代人間佛教的相關問題展開深入研討,並取得豐碩成果。這些成果為豐富當代中國佛教的思想論述、深化對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理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屆研討會一方面繼承深度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會議傳統,同時將以「佛教社會化」為主旨,與會的專家學者將就佛教思想信仰的社會性、現代人間佛教與社會的關係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開幕式後,樓宇烈為大會展開《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質》主題演講。他提出佛教有兩個特點,一是主張緣起論反對神創論,一是主張人的命運由人創造。佛教在印度的.....
新視角探討人間佛教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上海舉行
師從一則富有哲理的故事展開,生動展現了佛教哲理的深切思考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社會關懷,人間佛教的社會理念即為佛陀本懷的社會關切。 作為宗教學與社會學的交叉學科,宗教社會學不僅是古典社會學的重要領域,在當代中國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透過對中國佛教及其信仰方式變遷的考察,以此為線索,重新檢視佛教思想變遷、社會實踐、組織互動、信仰規則,既可豐富宗教社會學理論的中西對話,也能為宗教的社會治理提供解決方案。本次論壇的討論共持續一天半的時間,與會學者的學術論文主要集中于佛教思想史與社會史、人間佛教的信仰方式、宗教社會學理論對話與實踐三個部分。 19日共有十二名學者在會上發表論文。清華大學哲學系聖凱教授討論.....
首屆「人間佛教管理文化」 線上課程開學典禮
央電視臺(CCTV)在北京舉行的二○一三「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視頻,為「人間佛教管理線上課程」拉開序幕。 陳劍鍠教授指出,作為全球首個佛教管理課程,融合傳承中華文化的人間佛教思想與當代管理學的歷史使命,陳教授引用星雲大師的話,「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最壞的領導,就是自己言行不一。」陳劍鍠寄語新生在未來四個月的學習裡,必能有驚喜的收穫,小悟小獲,大悟大獲,並鼓勵大家領悟佛陀精神,實踐菩薩道的使命,不斷提升和超越自我,為華人經濟的健康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表示,人,是企業最大的資產,「慈悲、包容、忍耐」是作為一個領導者的基本心理要素,他說.....
人間佛教研討會線上會議開幕 建設慈悲的未來和淨土
nistic Buddhism Colloquium on Compassionate Futures),11月9日正式開幕。此次全球接力的跨時區論壇,不僅是一場宗教與學術的交流盛會,更以多元視角應對當代挑戰,共同探討建設充滿慈悲的未來。 「全球接力,共襄慈悲願景」——來自佛光山、美國佛光山西來大學、澳洲佛光山南天大學、馬來亞大學、聖卡洛斯大學及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學者與專業人士參與此次會議,與會者橫跨全球時區,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論壇接力。透過線上互動和對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與會者共同探討如何以宗教智慧應對現代社會的諸多挑戰,並分享人間佛教的實踐方案,以求在全球範疇內播下慈悲的種子。 「切.....
〔好書分享〕英譯《佛法真義》第五冊問世 穿越時空回歸本懷
師不識字嗎?〉、〈為神秀禪師定位〉、〈頓漸平等〉三篇,不僅襯托《六祖壇經》的文學價值,亦肯定神秀禪師的成就,彰顯頓漸兩種法門的重要。大師強調,頓悟漸修皆是修行法門,故應「頓漸一如」,不可互較高下。 〈當代菩薩〉、〈趙樸初菩薩〉、〈楊仁山菩薩〉則帶領讀者回到近代,認識引領當代佛教由衰轉盛的在家居士。其中不乏以詩會友、為佛教仗義疏財者,皆對上世紀的佛法弘傳作出重大貢獻。 修持方面,〈四威儀〉、〈合掌〉、〈過午不食〉等篇章,深入淺出的討論佛門行儀內容及其深意,釐清後人的誤解,並強調在現代生活中的運用。〈神明〉、〈土地公〉、〈菜姑與師姑〉則從佛教的角度,簡述民間宗教與佛教的差異,從中展現佛教的包容與平.....
人間佛教思想講座 與中研院精彩交流
容的翻譯版本之中。 在會議的綜合討論階段,學者們一方面讚嘆佛光山在南美洲弘法的策略與成功,另一方面則是欽佩佛光山面對最新AI科技的接收、運用與反思,認為未來在社會科學的領域中,可嘗試探討宗教團體在面對當代社會科技時的態度,以及其中轉變過程與可能碰觸到的科技道德倫理問題。與會者有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弘任、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范綱華、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葉淑綾等。 妙光法師為學者說明「《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與AI應用」。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研究中心主任妙願法師6月14日前往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在齊偉先副研究員的邀請下,對「多元宗教與社會」主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