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十堂課「天台智顗與佛光星雲的暢佛本懷」
持人林志欽教授分享兩位大師的教化不僅個人身心受用,也陶冶了社會大眾,不只世間層面,還有出世間。如同星雲大師勉勵大眾當菩薩,又如智顗大師勉勵信眾當下觀照身心,領略空假中三觀,兩位大師的目標都是讓大眾走向解脫,實踐菩薩行,最後成佛,這與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脈絡一致。當我們在效法及緬懷佛陀、智顗大師、星雲大師時,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並與大眾一起共勉。 Youtube連結:https://youtu.be/QL8fImVivtc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壓軸的第十堂課「天台智顗與佛光星雲的暢佛本懷」,邀請叢書作者南華大學前學務長尤惠貞教授主講,真理大學宗.....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 第八堂課「人間佛教開啓『生權』時代——星雲大師社會思想研究」
,尊重生命,保護生命不受到損害。星雲大師有關生命智慧、生命權利、生命覺悟的論述,非常精要地點化了人間佛教的要旨,也就是生命智慧是每一位信仰者、實踐者應自己去把握的生命自由,也是生命主體的自我覺悟、自我解脫與自我神聖。 從近代佛教發展史的視野,人間佛教要和社會密切結合,人間佛教發展的神聖性、現代性、社會性,也在生命的平等、自由、圓滿中得以體現。「生權」圓滿的社會,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 唐忠毛教授說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以服務社會,奉獻人群為志職,所以被現代社會所接受,人間佛教以五乘共法的人乘為基礎,先把人做好,進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終趨向佛道。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dRl.....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宗教現代化所面臨的挑戰歷程。4、佛教對當代社會問題的因應。5、人間佛教的實踐對社會的影響。 「人間佛教座談會」邀請畢生提倡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闡述看法,大師提及,佛教是要帶給人幸福、安樂、自在、解脫和安身立命,奉行佛法才能獲得人生的圓滿,放下才沒有負擔、才能輕鬆自在,猶如皮箱,出門要提起,回家後要放下。 活動期間,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學員體驗佛門「五堂功課」中的早課與午齋過堂。北京大學博士生米媛分享,早課時看到莊嚴的觀音菩薩,內心有很大的觸動,感到磁場氛圍很好,大家都很認真讀誦經文,真心參與其中。 武漢大學博士生張曬表示,首次參加早課與過堂,深深感受佛教力量的偉大。許多人回應:這樣的修持安排.....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佛教,秉持星雲大師講的「佛法要『給人懂』」理念寫作論文,讓更多人受益。 「今年論壇特別設置師長一對一的講評,讓我受益匪淺。」來自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的楊凡煙分享,因為家庭信仰而與佛教有緣;此次發表「佛教解脫道當中的關係療癒─以《雜阿含經》為依據」,關注佛教與社會倫理實踐的關係,希望從佛教找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資源。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從「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的因緣而開啟人間佛教相關研究的楊鳳芹,此次也發表了「從轉女成男看佛教修行上的『女身厭惡』與解脫上的『男女一如』」,對於能在論壇上接受一位深研佛教性別議題的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的指導,感到非常興奮。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除了論壇之外,也於.....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覺悟世間一切皆因緣所成,因緣可以成就很多事,但同時因緣也不可得,如同聲音一般,一生起即消滅,這就是「緣起性空」的真理。 「緣起性空」是出世間的智慧,心保和尚指出,佛陀在人間雖有十難等障礙,但他已自在解脫,不會再為此煩惱。並舉百丈禪師的「不昧因果」為例,強調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期勉人人「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 最後心保和尚闡述每一年佛誕節「浴佛」的意義,提及大師早年在宜蘭辦佛誕節,在當時物資缺乏的年代,卻能將佛誕節辦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而這正是大師的精神。他期盼大眾在浴佛當下清淨身口意、去除貪瞋癡,在灌沐如來的同時也清淨自己的心,「祝大家早日成佛,擁有大智慧,以報四重恩。」 精彩直播回顧.....
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哲學與政法學院李廣良教授發表的論文為《「新般若學」視域中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他通過般若學的理論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進行考察,提出了「新般若學」的設想,旨在通過般若智慧與方便法門的統一以妥善解決個人生死解脫與社會整體發展的關係問題。李教授認為慈悲、般若、方便是人間佛教的三大支柱,也是「新般若學」的根本理念。 本次研討會共安排有3場次的研討和兩個主題論壇,除了論文研討之外,還安排由滿蓮法師帶領的禪茶一味活動,以期為與會專家學者提供充分交流學習的機會,也提供大家瞭解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不二思想的深意。 圖說: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致詞。 人間社記者楊朔攝 圖說: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致詞。 人間社記者.....
《維摩詰經》的不二觀 淵默如雷
都是相對性的,如動靜、天地、垢淨等等。這種二分法會讓人起分別心,帶來對立與障礙而引來煩惱。「不二法門」以整體、包容、平等無差別來看待世間,不離開俗世生活,不一定在叢林修行,在世俗中修「不二觀」,可以得解脫。 永富法師以「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為例,有人批評在舞台上演出,並不是修行。然而此時是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業」。在歐洲地區演出時,有修女感動落淚,雖然對方不懂唱誦的內容,但清淨音聲,感動與會大眾,以善美連結眾人的心,泯除種族與宗教間的對立與仇視,這難道不是修行嗎? 永富法師曾獲星雲大師墨寶「沉默雷聲」,體會真正的沈默,是一種內省的力量,更具有震撼力與說服力。從此心力更加強化,面對繁瑣沉重的人事工作.....
奧斯汀香雲寺中英文講座 尊重慈悲待人好
雲寺中英文講座 尊重慈悲待人好 人間社 智定 美國奧斯汀報導 奧斯汀香雲寺邀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及知悅法師和知桐法師一行三人,9月28日為信眾做兩場中英文精彩演講。上午主題為「節欲是解脫根本」的英文演講,共計90位本土信眾參加,以及下午主題為「佛教帶給我們的喜悅」的中文演講,共有70位佛光人出席聽講。 曾在2009年拜訪香雲寺的妙光法師,讚揚香雲寺在監寺覺繼法師的帶領下生機盎然,各項活動豐富多彩,本土信眾興旺,寺院氣氛歡樂祥和。 接著演講從何謂五欲及其過患開始,到如何正確面對及平衡自己的欲望,用奉持五戒來對治五欲。述說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和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在平時生活中,是.....
內心和平與和諧之道 解鎖佛教慈悲與智慧
如何,心中始終保持安穩。這也代表了菩薩的修行,既能自度,也能度他。 妙光法師強調:「我們的痛苦並非來自外界,而是源自於內心的思維。」當面臨挑戰與痛苦時,如何離苦得樂?法師指出,學習菩薩的「十地修行」是解脫的途徑。 在談到「慈悲」時,法師引用了路易斯·蘭卡斯特博士(Dr. Lewis Lancaster)在其新書中指出「慈悲 - Compassion」一詞源自拉丁文,意思是「共同承受痛苦」。並以《妙法蓮華經》中「火焰化紅蓮」與觀世音菩薩的「倒駕慈航」為例,闡述了佛教中深邃的慈悲觀念。 妙光法師進一步引導大眾思考如何在生活,通過慈悲修持獲得內心的平靜。提出回歸佛陀的教法,修持「四攝法」中的「布施」.....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菩薩。 「觀音信仰的源起為何?在亞洲又造成何種影響力?」對於妙南法師的提問,李世偉簡要說明,佛教原鄉在印度,觀音信仰也從印度開展,而佛教從原始部派發展到大乘佛教,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差別,即是「為眾生尋求解脫道」,而「解脫道」正體現出菩薩利益大眾的精神,其中觀音菩薩便是很典型的代表。 隨著印度教的盛行,佛教在印度也逐漸衰微,但於此同時卻在別處開枝散葉,一路北傳至西藏、中國乃至東亞,分別形成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而觀音信仰也隨著大乘佛教的北傳,開始在各國傳承與發展。 適應各國民情 觀音形象多元 李世偉指出,「觀音」一詞最早的紀錄,出現於後漢天竺三藏支曜翻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經中首度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