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2024年度人間佛教研究專案選題論證會開幕 獎勵青年學子 提倡佛教優秀文化傳統
。夏德美老師對本屆青年學者的新想法和新思路給予肯定,強調佛教是一種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文化。妙凡法師希望大家能在與歷史的交匯中綻放出智慧和慈悲的光芒,也希望本次獎學金活動能為各位同學的學術生涯帶來更多智慧資糧。 2024年4月12日,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鑑真圖書館協辦,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擔任學術協作的2024年度(第九屆)人間佛教研究項目選題論證會於揚州鑑真圖書館開幕。.....
的說法,這裡的「善方便」指 的就是「善巧方便」——真正作為菩薩品德修養、具有佛法義理精 神的方便。大師在文中也強調了方便的重要作用:「方便,其實就 是一種智慧權巧,是菩薩度眾、成佛不可缺少的重要資糧。」大師 認為方便不僅是菩薩度眾的「重要資糧」,也是菩薩成佛的「重要 資糧」,他以「不可缺少」的說法來強調方便在菩薩行中的這種特 殊「重要」性。大師文中還以唐代以來佛教寺院中種種「公益」事 業的推行為例,說明廣設「方便法門」接引眾生在佛教弘法實踐中 的重要意義。 最後,關於菩薩般若智慧、善巧方便相互統攝的義理,大師在 〈方便〉這篇文章中,也有深刻的論述。如大師說:「一個實踐 菩.....
讀書是星雲大師生命中的重要資糧
內在超越與完全他者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質及其他
隨著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西方現代化模式將在全球複製的樂觀主義理念破滅,代之而起的是對現代化全球發展的不均衡性、異質性的研究和多元現代性的模式的建構。多元現代性的支持者們又紛紛回到軸心文明尋求資源。 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是回歸佛陀的本懷,關懷人間,關懷內在,並在現代性精神的視野下重新闡釋自己的超越性面向,即從佛陀實體化、神化的超越維度轉向現代人自我解脫、自我提升、自我淨化的超越維度;並在此詮釋下,重新建構內在―人間與超越互動的理論實踐模式,即眾生的解脫是在其不斷的自我覺悟與持續的度眾實踐中即此實踐過程而實現的。在此過程中,依據人人都有佛性,遵循佛陀三法印、緣起、因果等教導,自覺自己的本來面目(清淨佛性)保證了隨機度眾具有神聖性而不流於庸俗化、世俗化;而隨機度眾、不捨一切法的修行則是眾生獲得究極解脫的必備且唯一資糧。 在論文的最後,筆者表達了對於內在超越作為解脫、超越的唯一模式的隱憂。
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 探討人間佛教當代走向
的宗教,予樂是慈,拔苦是悲,宣導運用佛教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最後妙凡法師對老師們的發言予以總結與回應,希望大家能在與歷史的交會中,綻放智慧和慈悲的光芒,也希望本次活動能為青年學子的學術生涯帶來更多智慧資糧。 第九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11月15日於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行開幕式,並同步舉辦主題演說「多元交往與多重維度:人間佛教的當代走向」,由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主持,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張文良、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李四龍、西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雪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夏德美參加與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及海內外30餘位碩博研究生與線上10.....
感恩生命,自在生死──學者與行者談人間佛教生死觀
條件。他建議及早培養並建立「十方三世」的宇宙觀,老病來臨時,要先預作規劃及安排個人的生死大事,確立個人來世生命的規劃,避免因身體機能的衰敗而失去上升佛國的因緣。又平日精進修持與發願,累積具足「信願行」資糧,尤其在世緣將盡時,要心懷感恩,萬緣放下,邁向來生。 人稱「小慧姐」的趙翠慧檀講師,二十多年前曾因罹癌而經歷瀕死體驗,回想那段難忘的日子,他非常感念當時星雲大師在她飽受病苦折磨的時候,給予佛法的鼓勵與關懷。尤其大師在《星雲說喻》的「忘卻生死」中對她的鼓勵,讓她能夠更堅強、更勇氣的面對生死。當大師教她佛光四句偈最後一句「慚愧感恩大願心」時,給她帶來莫大的啟發:因為生病,無法做好媽媽、妻子的角色,.....
親切慈悲音,當代獅子吼——聆聽星雲大師《阿彌陀經》開示的所感所思
星雲大師在雲湖書院的這次開示是從講述自己的出家因緣及在台灣創辦佛光山的經歷開始,大師以一貫家常式的語調娓娓道來,極為親切。接著大師引導我們要如何理解「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如何理解「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的關係。在大師看來,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在本質上並無區別。正如大師常言,佛出生在人間、成佛在人間、說法在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在人間的教化,因此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正因基於這樣的理解,大師對「人間佛教」才提出了著名的當代詮釋:「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當彌勒遇到彌陀」 淨土論壇啟發淨土信仰真義
不離世間,從彌勒菩薩的身上,能充分體現出佛陀本懷人間淨土的思想理念。 對於如何建構人間佛教的藍圖和實現人間佛教的理想,陳教授就人間佛教的建構提到,一切都是心的問題,一分清淨一分積累,先從身心淨化才能有資糧得生淨土。王教授表示,人間淨土和彌勒淨土很相應,我們要在人間修持五戒十善,發慈心、忍辱,以成就未來的淨土。 覺培法師勉勵眾人要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即要累積資糧與福德,奉行五戒十善且忍辱與精進並持,更期許任何修行人可以厭離貪瞋癡,卻不可厭離世間,應從心開始淨化,所謂「一分清淨,一分佛土」。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佛光山叢林學院承辦的淨土思想論壇「當彌勒遇到彌陀」,4月29日在東禪樓舉行,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