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傳播與語言變化——第14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討主題 「佛教傳播與語言變化——第14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佛教傳播與語言變化 緣起 詳情請洽 研討會子題 古代印度佛教的傳播導致的相關地區(中日韓越及其他)語言變化的研究,微觀和/或宏觀; 從古代佛教文獻所見的相關地區(中日韓越及其他)語言變化的研究,微觀和/或宏觀; 漢譯佛經語言的本體研究,包括梵漢對勘研究,同經異譯比較研究等; 佛經與非佛經的語言及文字的比較研究; 佛經音義研.....
「佛教與海洋文明」第2篇--《十二遊經》版本及譯者考
從西晉到南朝,中國佛教界共譯出《十二遊經》三次,但是最後只留下了一個譯本,並被收入到大藏經裡。三譯本或譯者有二個與廣州有關,《十二遊經》很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佛教有關,其底本有可能是取自南傳上座部的巴利語系本。三譯本現在只剩下迦留陀伽法師譯本收入到大藏經裡,說明迦留陀伽法師在當時還是有一定影響。《十二遊經》被許多經典引用, 一直受到法師們的關注,其中不乏著名的道安、僧祐、費長房、智升、道宣、志磐等一代大家,說明這部小經起到「跡均俗典」的功用,提供了很多為人不知或者不同說法的知識,開拓了人們眼界,特別是作為介紹「瞿曇姓源」的著述,經中的說法補了佛經不足,也提供了新材料 。
星雲大師「一筆字」美學研究 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文化遺產的保護 —以「金身合璧」事件為例 中華傳統文化視域下的世界神明聯誼會 星雲大師釋經策略初探 —以《六祖壇經講話》為中心 人間佛教國際譯經特色研究 —以《金剛經》英譯為例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情感觀研究 論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人間佛陀形象的塑造 論《佛教叢書 9‧藝文》的選文標準及思想內涵 從星雲大師教育歷史探源人間佛教教育理念 —以《合掌人生》為中心的考察 佛教動物倫理論析 —兼論星雲大師的動物保護思想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新型家庭倫理思想與實踐研究 太虛大師的佛耶對話及其對現代佛教的影響 葛印卡禪師內觀禪.....
,道安大師的佛教事業,並不是一個突如其來 的現象,相反地,他的弘法事業是他的前輩和同時代人佛教事業的 一個組成部分。我們知道在道安大師之前,已經有支婁迦讖、安世 高、支謙、竺法護、竺叔蘭等幾十位譯經學者前仆後繼,從事佛教 經典的漢譯工作,為佛典漢譯及佛教中國化準備了重要的學術基 礎。道安大師的前輩佛圖澄,無論在弘法方式上所作的探索,還是 在創立中國式僧團方面所作的努力,也都毫無疑問是道安大師佛教 事業的重要條件。還有道安大師許多前輩和同時代人的詮釋嘗試, 不管是走「格義化」的詮釋路向,還是試圖努力理解印度佛典的真 義,同樣都為道安大師佛教詮釋思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學術資 .....
The Use of 非 and 無 in the Translation of Ontological Abhidharmic Concepts
編藏與佛經翻譯──從一個研究案例說起
離開美國去香港,到了香港中文大學教書,不在中文系,也不在英文系,卻是在翻譯系。在所教各課中,有一門翻譯史。概論之後,我一定專講幾堂佛經翻譯,有兩個人更是我非常佩服而虔心講授的:一是姚秦時的鳩摩羅什,一是初唐的玄奘大師。都是從譯者與譯經的角度切入的。羅什所譯文字典麗,讓我時常想起之前陸機的文賦與之後劉勰的文心雕龍。其華美蘊藉使繁複顯出了層次,穠麗表達了豐實。咀嚼之際,齒頰留香。玄奘大師我最初的認識,自然是來自西遊記。
論說一切有部佛學思想的「人間性」
說一切有部在佛教歷史上曾形成「一切有宗遍行各地」的盛況,是現存僅有兩個能夠將經典文獻完整流傳下來的部派之一,其文獻相當完整地保留在漢譯經典中,而赤銅鍱部的文獻則以巴利文的形式保留在斯里蘭卡、緬甸等地。這就決定了如果要研究原始佛教的早期思想,乃至追溯大乘佛教的思想來源,則不可能回避「種別最繁,傳譯最備,而與大乘論書亦最相關」的說一切有部思想。說一切有部的思想中,「人間性」的特點尤為突出,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成佛唯在人間,二是教法唯在人間,三是佛弟子們唯在人間,四是佛學義理的安立以人間為中心,五是整個修證體系皆以人間為中心。這「五個特點」充分體現了說一切有部以「人間為中心的價值方向」,印順法師在《大乘廣五蘊論講記》中也說道,說一切有部其實就是講人間的佛教。
人間佛教的變與不變
總體上看,中國佛教歷史進程的基本脈絡呈現出三期連動的走向,從西漢到隋唐,在長達一千年的過程中,歷史的主脈是引進、消化、吸收印度佛教,不但播下佛法的種子,而且完成了本土化轉型,實現了理論扎根與實踐的拓展,在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弘揚的歷史進程中,形成文化型與學術型佛教的高度繁榮。 促成這一歷史主脈形成的核心因素是域外僧人的入華傳教、中國僧人的西行求法、中外僧人的合作譯經、大批僧俗學人的踴躍譯經講經,以及信眾的寫經、抄經、印經、刻經、唱經、誦經、供經等,以及在此基礎上主要由高僧大德完成的理論辨析、理論建構、理論推廣。
人間佛教和中國佛教的未來
佛教傳入中國,佛典開始得到翻譯和流傳,始於二世紀後漢桓帝時代。自此以後,在王朝的興亡盛衰以及各朝各代治世的背景下,譯經僧陸續從印度、西域來到中國;其中也有從中國前往西域、印度求法的僧侶,他們擔負起譯經僧的角色,並在回國後開始弘揚佛教,佛教因此逐漸在中國社會產生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佛教吸收了中國固有的思想及信仰,呈現出了與印度佛教不同的風貌。因此,這種已成為中國化且延續至今的佛教,我們總稱為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