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 第八堂課「人間佛教開啓『生權』時代——星雲大師社會思想研究」
間佛教的要旨,也就是生命智慧是每一位信仰者、實踐者應自己去把握的生命自由,也是生命主體的自我覺悟、自我解脫與自我神聖。 從近代佛教發展史的視野,人間佛教要和社會密切結合,人間佛教發展的神聖性、現代性、社會性,也在生命的平等、自由、圓滿中得以體現。「生權」圓滿的社會,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 唐忠毛教授說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以服務社會,奉獻人群為志職,所以被現代社會所接受,人間佛教以五乘共法的人乘為基礎,先把人做好,進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終趨向佛道。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dRl4gKlia_M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線上課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八.....
佛教思想的名著,使得他成為 以藝文化推動佛教現代化的一代宗師。佛教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 面,是佛教基本價值、核心價值與現代人類文明普世價值、重要價 值互動、調適的問題。如大師精巧而敏銳地回應了現代社會性別平 等的普世價值,佛光道場對男、女二序平等權利的積極提倡,對佛 教女眾價值的高度尊重,及其對女眾在僧團中角色、地位的顯著提 升,堪稱是現代佛教史上最值得稱道的改革善舉之一。 大師認為:在現代社會,佛教必須要對社會有用,只有對社會 有用的東西,才能夠存在下來,才能夠影響社會,所以推動佛教現 代化的最重要的關鍵,是要改變佛教在社會中一無所用的傳統角 色,佛教必須重新界定及建構自己.....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成果為豐富當代中國佛教的思想論述、深化對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理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屆研討會一方面繼承深度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會議傳統,同時將以「佛教社會化」為主旨,與會的專家學者將就佛教思想信仰的社會性、現代人間佛教與社會的關係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開幕式後,樓宇烈為大會展開《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質》主題演講。他提出佛教有兩個特點,一是主張緣起論反對神創論,一是主張人的命運由人創造。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是因為在發展中逐漸失去自身特色而導致,所以一些佛教學術研究一味追求印度佛教「原意」的做法是不恰當的。中國佛教的研究要「去印度」,這並不是否定印度佛教,而是要弘揚佛教的根本傳統、中國佛教.....
「宗教遊移」視角下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實踐
「宗教遊移視角」是從宗教文化實踐的現象出發,關注宗教文化傳播發展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宗教文化的神聖性和社會性本質是「宗教遊移現象」發生發展的基礎。「人間佛教」話語及其實踐即是圍繞佛教的神聖性與社會性,從不同面向和層面展開的「宗教遊移」現象。
論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反思特質:以太虛大師的論述為中心
太虛大師(1890-1947)是20世紀漢語佛教界肇興未已的「人間佛教」思潮運動過程中,思想影響最卓著的佛教思想家,其思想個案至今仍值得人們進行深入探析。本文從印順法師在《太虛大師年譜》中的總體評價入手,指出太虛大師所著力建構的「人間佛教理論」,呈現出鮮明而深刻的反思意識。這種反思意識的構成內容,具體表現為對中國佛教思想傳統的反思、對中國佛教的出路的反思,對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之關係的反思,以及中國佛教與中國社會關係的反思認知,必須結合其對人間佛教社會觀、乃至社會理論展開相應的思考。 本文指出,太虛大師以反思性為特徵的「人間佛教理論」,堅持以佛教為本位、以中國為本位兩大原則立場,以此展開其「人間佛教學」建構的「佛教性」、「中國性」、「社會性」、「文化性」和「普世性」,有其鮮明的中國社會認知與佛教弘化的關係意識。上述太虛大師佛教思考中的佛教性、中國性、社會性、文化性和普世性,既是其人間佛教理論的構成內容,更體現其人間佛教理論具有一種「反思性」的建構類型。
人間佛教中的具身倫理與生命秩序—以星雲大師生命權利思想為中心
在面向社會性、人間性和生活性的佛教現代化發展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宣導的「生命權利」和「眾生生權」等超越性倫理關懷,既適應了文明轉型與身份敘事轉化,也是身體倫理和社會現實生命需求的體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提出的「下一個是生權時代,重視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發揚了生命和諧、歡喜與超越的積極因素,人間佛教修行的身體實踐則推動了人們敬畏心態的形成, 以佛教關於生命之果報輪回的敬畏作為仲介,通過對因果、緣分、生命、規則等倫理實踐,轉化生成為一種穩定化的生命倫理秩序,進而使得對因果的敬畏和生命的關懷最終成為了現代文明秩序的核心構成。敬畏心態是社會倫理、良心和道德形成的基礎,沒有敬畏,社會的道德、良心、文明秩序也就難以生成。由此,個體的、具身化的敬畏和群體的、社會的敬畏,是佛教在人間實踐的一個重要方式,這對於生命主體的自我覺悟和 解脫,對於生命自由、生命權利實踐與人們對現實生命需求的滿足都具有重要意義。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與社會性——以星雲大師的佛教思想為中心
佛教中國化之後,吸收了中國文明的「人間性」,以其對無常的觀照,對因緣的諦解,再佐以儒道兩家之所長,遂形成深具中國特色的「人間佛教」。唐代以後,「人間佛教」與中國文明毫無間然,於是滲入到文化的每一個角落,不管是神聖或是世俗、廟堂或是民間、文人或是市井,處處都可看到「人間佛教」無遠弗屆的廣袤影響。
佛光山人間佛教理論書寫中的概念隱喻—以《佛法真義》為例
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理解與表現抽象概念的重要媒介。論文基於《佛法真義》內容,採用 Lakoff & Johnson 的概念隱喻理論框架,結合實例對人間佛教理論書寫中的概念隱喻進行實證性的考察,最终得出《佛法真義》書寫中結構隱喻的特性,即實踐性、人文性、社會性與現代性。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傳佈」國際研討會
之間的合作關係。 「人間佛教」自民國伊始,歷經數代高僧大德與社會賢達,於海內外華人社會不懈地推動,業已成為兩岸四地,乃至東亞及東南亞華人社會佛教實踐的共識,「人間佛教」的向度就是佛教在現代世界必需有其社會性、公共性及時代性,誠如星雲大師所云:「佛滅後,佛教徒側重義理的研究,而忽略了佛教的社會性及時代性,於是主張解行並重的大乘佛教應運而生,挽救了佛教衰微的危機,因為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思想,就在於人間佛教的實踐。」職是,此次國際研討會以「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傳佈」為主題,著眼點在於集海內外學界、教界之力,從實踐到理念,從個案到通則,乃至從實然到應然,集思廣益地共同思考「人間佛教」的菩薩道精神,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