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4月1日「金剛經的無住觀」線上播出
來寺,並推動「如來之子」,如今,在回教國家的馬來西亞弘法,每年舉辦的東禪寺過年燈會,參觀人數逾百萬人,而2月20日更曾前往阿富汗進行人道救援,悲心濟眾的心願體現無遺。 李四龍教授專長於中國佛教史、中國佛教哲學,長期關注佛教在世界各地的發展,並有《歐美佛教學術史──西方的學術形象與佛教源流》、《美國佛教──亞洲佛教在西方社會的傳播與轉型》等著作,是一位重視理論與實踐並行的人文學者。 對於《金剛經》的無住觀,要如何才能解行相應,透過二位主講人的對談,將會有精彩的實證體悟分享和學理剖析,精進道業的法緣大眾,屆時敬請準時收看。 2022年「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第二場,將於4月1日晚上7:30至8:30.....
11月1日「《維摩詰經》的不二觀」線上播出
土法門,尤其梵唄唱誦、音聲美好,度眾無數。 另一位與談人龔隽教授,現任廣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山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對中國佛教思想史及中國哲學史有很深造詣。龔教授在禪宗思想史、《大乘起信論》研究、佛教哲學等方面的著述非常豐富,對於人間佛教的發展與研究尤為關注。 這場論壇將探討「《維摩詰經》的思想特點」、「對佛教思想、修行,及佛教發展的影響」、「對《維摩詰經》不二法門的理解、體會」、「星雲大師對《維摩詰經》的體現與實踐」等面向。從理論與實務來認識「《維摩經》的不二觀」。敬請關注11月1日晚上7時30分首播「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第九堂:「《維摩詰經》的不二觀」。 「《維摩詰經》的不二觀」影片連.....
《華嚴經》的圓融觀 12月1日線上開講
佛陀紀念館建設和傳播,體現人間佛教的精神理念。 另一位主講者邱高興教授,是中國計量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院長,吉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以哲學、宗教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佛教哲學為主要研究方向。曾獲浙江省師德師風優秀個人稱號。邱教授將簡介《華嚴經》的思想特點,以及對佛教發展的影響。 敬請關注12月1日晚上7時30分首播「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第十堂:「《華嚴經》的圓融觀」,將帶領大眾走入精彩的華嚴世界。和學者及行者一起來收獲佛家的富貴。 人間佛教思想專題: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3FrS_cBZ32T8U96cRyukug.....
3月1日首播「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者,領眾修持,開示講學,善用譬喻言說,平實樸實的語言,令聽聞者心開意解。對談學者董平教授,是百家講壇的主講人,現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的榮譽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儒學、宋明理學、中國佛教哲學方面的研究。 2022年人間佛教研究院規劃以經典為主的「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從浩瀚如海的佛經精選10部經典,包括:《六祖壇經》、《金剛經》、《般若心經》、《八識講話》、《阿含經》、《法華經》、《妙慧童女經》、《勝鬘經》、《維摩詰經》、《華嚴經》,透過佛光山法師和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對談,傳達各部經典思想精華的智慧結晶,希望帶領人們以佛法智慧應對變局,順利營造精采人生。系列論壇從3月起每月1.....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之5《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4 會議 ID:852 2740 1773 密碼:123456 YouTube 同步線上播出 :https://youtu.be/756w5hLAMOQ 杜保瑞教授認為大乘佛學的般若智,就是整個原始佛教哲學理論精華的總綱領;但是行大乘菩薩道如果沒有慈悲心,沒有救度眾生的願力及行動力,光有般若智也無法成佛。易言之,在菩薩成佛救度眾生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救度眾生,一方面要空掉自己的執念,所以必須以般若智為基礎,因此「般若智」與「菩提心」兩個觀念都是最重要的。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上)44 星雲大師(1927-2023),俗名李國深,1927年8月19日(農 曆7月22日),誕生於江蘇江都,父名李成保,母名劉玉英。十二 歲時(1938),在南京棲霞山寺禮志開上人披剃出家。十五歲時 (1941),於棲霞山寺受三壇大戒。十九歲時(1945),進入鎮 江焦山佛學院就讀,期間受到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影響,成為 銳志進取、抱負遠大的一名學僧。二十三歲時.....
生死學視域下的人間佛教
西方的死亡學研究側重於生理學、醫學和心理學,實踐方面側重於對病人的臨終關懷,傅偉勳將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性之學,特別是佛教哲學,加上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整合形成東方色彩的生死學。人間佛教為當代佛教的發展特色,從生死學視域出發、以佛光山為個案,對人間佛教進行研究,可以發現:人間佛教的代表人物星雲大師,對生死問題有全面的開示和指導,展示出人間佛教有機地結合當代社會的生死觀和解脫觀體系,對安樂死、自殺、墮胎和器官捐贈等生死學的重要議題都有深入闡發;人間佛教生死學理論體系,既彰顯佛教本具的智慧與慈悲,也顯示出巨大的開放性。在生死學的實踐領域,佛光山積極參與臨終關懷、喪葬服務、災難救助、生死教育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突破了佛教的傳統形式,體現出佛法的實用性和現代性。特別是台灣南華大學和慧開法師,二者在佛教生死學領域的開拓和推廣成果斐然,令世人矚目。
中國佛教哲學研究的重大進展—《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出版座談會紀要
淺評方立天先生的《中國佛教哲學要義》
佛教的「空」觀念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影響
佛教是思辯性較強的一個宗教。佛教哲學在世界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佛教的理論或學說博大精深,極為豐富。其中涉及對世界、對人生看法的一個重要理論,是其有關「空」的 觀念。本文擬對佛教的這方面觀念在歷史上的主要表現形態,及在當代社會中的影響等問題,作一初步的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