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國以來為轉型期,主要特點是觀音信仰與現實人生的結 合更加密切,於是從原來純粹依靠觀音的被動型修行實踐發展成依賴 觀音的同時效法觀音的精神與行為,人人爭作觀音的主動型修行實踐, 觀音宗教文化和觀音世俗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 三、兩重文化結構 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古代印度的觀音信仰終於演變成中國化的 觀音信仰,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種來自印度但卻實 現了中國化的觀音信仰,我們可以稱之為漢傳佛教的觀音文化。 從宏觀上看,中國的漢傳佛教的觀音文化可以劃分為觀音宗教文 化與觀音世俗文化兩部分[1],其中觀音宗教文化就是觀音信仰的基 本義理和修持儀軌,它又可劃分為.....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人間佛教思想第九堂課 9月1日線上播出
『同體共生』思想與人類福祉」、「佛光山的管理思想」、「文字般若、文藝創作與禪境修持」、「生命教育的禪法修持與靈性發展」、「人間佛教的布教型態及方法」,在「結論」部分,引用星雲大師法語:「人間佛教不只是世俗諦,也是第一義諦。」並說明「證入第一義諦」才是人間佛教的心法與終極目標。 主講及叢書作者陳劍鍠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禪淨修持與靜坐體認》、《禪淨何爭?——聖嚴法師的禪淨思想與體證》、《圓通證道:印光大師的淨土啟化》等十部專書,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 主持及與談人顧偉康教授,曾擔任紐約「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員。著有《禪宗:文化交流與歷史選擇》、.....
【佛陀紀念館實10周年紀念專書──歷史篇第2章】佛陀紀念館建蓋的緣由及其社會資源
恭奉佛陀真身舍利是否是佛館設立的關鍵因素?本章所欲了解的是,為何星雲大師要為「佛牙舍利」建佛館?雖然是希望讓大家都可以瞻仰佛陀真身舍利,但供養舍利不一定要蓋這麼大的場域,而且台灣社會不一定會認同、接受。 因此,在佛牙被迎回台灣之後,到佛陀紀念館建成時,中國傳統的舍利信仰如何在台灣社會被接受,而台灣人民又如何看待佛陀真身舍利?這些牽涉到佛館設立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如何將勝義諦融入世俗,而重新詮釋神聖之後,是否也提升了佛館的地位與影響力,進而達到佛國淨土的落實,這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王 婧 588 姜桂芹 618 李淑敏 646 遲 帥 674 張曉藝 700 席姝妮 726 許 娜 752 韋施伊 786 公共性對現代佛教制度建構的影響 —以佛光山為例 化世俗為神聖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探微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的慈悲思想與實踐研究 《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女性觀與人間佛教女性觀 對比研究 像教精嚴 —人間佛教美術思想及藝文弘法實踐研究 星雲大師審美觀念三題 星雲大師「人生美」析論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大足寶頂山石刻藝術研究 星雲大師的多元宗教觀 風險社會視角下佛教信仰共同體的行動機制 —以佛光山人間佛教為.....
2015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 上海星雲文教館登場
正確的信仰不應給人恐懼和害怕,正是佛光山的光明與開闊,促使他出家,學習兼善天下,自利利他。 隨後的論壇中,滿蓮法師分享,隨緣是件很美的事情,凡事積極努力去做,結果隨緣就好。人間佛教在推動的過程中並沒有世俗化,人間佛教是為了淨化社會。佛光山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讓他們可以安心辦道,不會因現代化而忽略教團應有的規矩。此外,滿蓮法師也藉由早前在香港弘法的故事,勉勵大家與時間競賽。 妙凡法師向大家推薦星雲大師新著《貧僧有話要說》,此書是對人間佛教發展史的記錄,告訴人們如何在五欲六塵中,過淨化昇華解脫的生活,是現代版的成佛之道。他呼籲大家,不錯過每一個因緣,活在當下,轉煩惱為菩提。只要正直、勤勞、廣結善緣.....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論文視角跨多領域
,四位同學發表論文。 山東師範大學碩士生呂闊的題目為《星雲大師對儒家孝親觀的繼承和超越》。他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孝親文化談起,認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孝親觀深具現實關切,符合佛陀本懷,對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世俗之孝進行了創新性的吸收與改造,並融入了佛教的思想體系中出世的特點。這一做法既增強了佛教思想的人間性,又提升了儒家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創造了出世和入世相平衡的人間佛教孝親觀,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佛光大藏經華嚴藏、儀志藏編輯知千法師發表題為《星雲大師“待客之道”研究——從“以粥代茶”談起》的報告。她從寺院茶文化談起,認為星雲大師根植傳統待客以茶的同時,創新出以粥待客的文化。粥.....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學子多元探討人間佛教
陀經>的理解與運用》。文章指出,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在繼承傳統解經的同時,有較大的個人創新,使一種神聖而遙遠的信仰充滿了人間的溫情和生活的智慧,呈現出強烈的人間性、實用性、現代性、世俗性和圓融性的特徵,體現了人間佛教對傳統神聖資源的拓展性理解與多元化運用。 張文良教授依次對以上四位同學的發言進行了評議,並給出了切實的修改意見。張老師對同學們以佛教經典為研究物件表示歡喜,並希望同學們能夠從歷史的維度和比較的視角進行深入研究。 第三場論壇由西北大學廖文慧同學主持,西北大學哲學學院王雪梅教授評議,五位同學發表。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閆孟珠同學報告的題目是《人間佛教的.....
明。《佛法真義》中有兩篇小文章,一篇名為〈般若〉,一篇 名為〈方便〉,這兩篇小文章可以代表大師晚年思想對於上述佛法 義理的理解。 如在〈般若〉一文中,大師指出:般若不是一般而言的智慧, 也不是世俗意義上的知識,般若的人生是不為外境煩惱所轉,它使 人們離虛妄得解脫。可見大師的說明旨在明辨:般若智慧是不同於 一般智慧或世俗知識的一種特殊智慧,般若智慧是為了人們離於煩 惱、獲得解脫的智慧。大師在文中提出:「六度以般若為眼睛,所 謂『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可見般若的重要性。」這是大師在六 度思想體系中,推崇般若一度的「重要性」。為了強化說明般若的 這種「重要性」,大師還說:「般若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