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中國佛教人文精神的歷史與未來
中國佛教淵源於印度佛教,而形成發展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中國佛教師保持了印度佛教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又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形成了許多特殊的特質,其中最突出的是其對現實的人和人生問題的關注,這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特點。發揚中國佛教關懷現世現生的人文精神,使佛教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不僅有助於現代的社會和人生,而且對佛教在現代及未來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佛教中的「魚王」
佛教創自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海洋文化有不可分的連繫,通過對大海中的魚王敘事,為信眾勾勒出一個體積碩大、力量強大的魚王。從佛教於印度創生開始,到大乘佛教廣泛流行,這些魚王的敘事始終沒有斷過,除了成為慈悲利生的榜樣,更多的目的還在於引人入善,走上正道。中國文化中也有類似魚王的描寫,這是因為二國有同樣背景的海洋文化,故而想像出引人入勝的魚王敘事。在佛教經典與教義理論中,尤其是後期佛教中,魚王的身分發生變化,神祕光環越來越少,其出世性與救世性愈淡,破壞性則愈強,此為人們對魚王認識的變化規律。本文試圖揭載佛教裡的魚王功能及其變化,以饗讀者。
《星雲大師全集》贈書儀式暨「中華文化與人間佛教」論壇 武漢大學文學院召開
而不應過於關注形而上的體系。 李建中教授就「文心與佛性:青年劉勰與星雲大師」主題作了發言。李教授認為《文心雕龍》雖字字無佛卻通篇有佛,劉勰的佛性是通過文心的方式表現出的。《文心雕龍》的數字體系即來自於印度佛教數法的世界觀,而劉勰之所以能夠融合儒道兩家針鋒相對的許多觀點也正是得益於佛教圓融的方法論。劉勰在解釋文學的時候具有十分廣博的世界意識,這種意識不同於現在學科的狹隘性,與人間佛教的圓融、利他、入世的精神具有交通之處。 高文強教授認為:「詩言智:佛教詩學的文學史意義」。高教授指出,歷史上佛教對文學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佛教智慧在我們今天的教育體系中卻一直呈現為缺失的狀態。雖然「詩言志」與「詩.....
台灣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成立 開幕研討會隆重舉行
成立的目的,就是將佛教從玄談轉型成爲實際服務。 星雲大師說,中華文化思想除了受到儒家影響,就是佛教對人生和社會的影響最大了。此次學術研討會探討漢傳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意義非常重大。他分析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藏傳佛教普及不夠,南傳佛教著重供養制度,日韓佛教仍有欠缺,佛教傳到西方也因爲語言問題而有所不足。佛教傳到中國歷史最悠久,從最初的譯經,到後來的大乘佛教八宗、小乘佛教十幾個流派,漢傳佛教對於各個宗派的融合,可說是功不唐捐,成績斐然。 星雲大師說,佛光山已經由慈惠法師成立一個「人間佛教研究院」,將配合佛光和南華大學共同合作的佛教研究中心,重新評估佛教的價值,還給佛教一個公道。星雲大師表示,佛.....
人間佛教與中華文化論壇 西安西北大學召開
主辦的「人間佛教與中華文化論壇」在中國西安西北大學盛大召開,海峽兩岸學術界、宗教界、文藝界、企業界代表同時參加此次論壇。 讓佛教走入人間 時勢所趨 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演中曾說,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經過與儒、道兩家的融合發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並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思維、文學藝術和風俗習慣產生重要的影響。幾個月前,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表《關於實施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體現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本次論壇以人間佛教與中華文化為主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價值。 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協會章程中所規定的當代中國佛教的發展方向,改革開放.....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以《阿含經》為主分析佛陀的人格
本文以《阿含經》為主,來討論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一般來說,印度是一個神祕的國度,印度人也崇尚神祕。他們以修行各種不同的禪定與苦行,來追求與神祕的大梵結合,或者與人們難以理解的、絕對的、最高的真實結合。所以印度人的思想發達,這就是為什麼印度產生這樣多宗教的原因。
人間佛教的孝道觀——以《阿含經》為主
早期佛教學者如陳觀勝(Kenneth Ch’en)和道端良秀等認為,孝道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後來史太朗(John Strong)利用「通俗的佛教故事」證明,孝道在印度佛教也很重要,但他聲稱這是「佛教在通俗層面向婆羅門教孝道倫理的妥協」。另一方面,邵朋(Gregory Schopen)主要以印度佛教的碑文和銘文為資料進行研究,也證明孝道在印度佛教很重要,但指出,孝道的教導與實踐在早期佛教的經典文獻中找不到證明。本文中,我們從早期佛教的經典文獻──主要是巴利文的五部尼迦耶和中譯的四阿含經中,找出許多與孝道有關的段落和經文,由此證明孝道是早期佛教倫理教導的重要部分。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授首先介紹了中華文明所具有的鮮明特點,即原生性、延續性、更新力和創造力,其中,更新力和創造力主要得益於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創造性詮釋和創新性發展。張文良教授其次談及中國歷史上兩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輸入,即印度文化輸入和歐洲文化輸入,這催生出新的文化樣式和文化形態。特別是這一百年當中的外來文化輸入,徹底改變了中國文化的結構,形成多個文化傳統,並認為對中國百年來文化傳統及其現實價值的理解不能缺少對佛教文化特別是在現代文化影響下的人間佛教的重視。 妙凡法師隨後邀請王雪梅教授介紹百年來人間佛教與社會的關聯。王雪梅教授從歷史傳統、現代革新和回顧反思三個方面展開。她認為佛教與社會關係緊密,佛教傳入中國後更是如.....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第二章 ——佛教的起源和傳播
佛教的歷史可追溯至其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他是一位穿梭於恆河流域的苦行僧,透過教化,吸引了 大批追隨者。其所屬時期,同時也是恆河流域歷史上,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此處有一大片「雨林」覆蓋,其中一隅的三角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恆河及其支流的沿岸,是印度次大陸「第二次城市化」的聚落代表區,根據考古遺蹟顯示,印度地區的「第一次城市化」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發生於印度河沿岸;「第二次城市化」則於公元前六世紀達到鼎盛期,城鎮遍布恆河盆地。人口中心區域之間的活躍貿易,奠定了當時經濟發展的基礎。
恆河之水——印度朝禮佛陀聖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