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2023/11/05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文/李鑫、張文、薑美如、蔡冰硯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百年現代化,世紀人間情——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11月3日於江蘇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線上線下同時進行。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擔任主題論壇主持,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張文良教授、西北大學哲學學院王雪梅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副研究員參加與談,海內外30餘位碩博研究生及線上一百多位聽眾參加此次論壇。

 

妙凡法師首先邀請李利安教授介紹百年來中國佛教的歷史定位和基本歷史進程解讀。李利安教授從世界史與世界佛教史視野觀察百年中國佛教史,指出人間佛教是世界近代歷史轉型背景下發生的佛教領域的重大轉型,是世界佛教史第三期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繼漢宋佛教、元明清佛教之後中國佛教史的第三歷史階段。其次李利安教授將百年中國佛教史進程分成三期,即民國時期、1949年至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時期至今,而這三期彙聚為同一個進程,即是人間佛教的發展進程。其中第2期之後的中國佛教呈現出海峽兩岸分向推進的態勢,在大陸以改革開放為界,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臺灣以解嚴為界,也可分為兩個階段。其中大陸佛教在改革開放之後,還可以繼續細分為復蘇與重建階段及整頓與發展階段,大致以2000年前後為界。總體上看,百年中國佛教史是與世界歷史、中國歷史深度關聯的佛教轉型史,是海峽兩岸共同推進的從傳統走向現代的佛教變革史,其主線便是人間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妙凡法師其次邀請張文良教授介紹佛教與中外百年文化變革的關聯。張文良教授首先介紹了中華文明所具有的鮮明特點,即原生性、延續性、更新力和創造力,其中,更新力和創造力主要得益於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創造性詮釋和創新性發展。張文良教授其次談及中國歷史上兩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輸入,即印度文化輸入和歐洲文化輸入,這催生出新的文化樣式和文化形態。特別是這一百年當中的外來文化輸入,徹底改變了中國文化的結構,形成多個文化傳統,並認為對中國百年來文化傳統及其現實價值的理解不能缺少對佛教文化特別是在現代文化影響下的人間佛教的重視。

 

妙凡法師隨後邀請王雪梅教授介紹百年來人間佛教與社會的關聯。王雪梅教授從歷史傳統、現代革新和回顧反思三個方面展開。她認為佛教與社會關係緊密,佛教傳入中國後更是如此。近代以來的人間佛教為應對時代的巨變,主動適應現代社會,參與現代社會,以人間淨土為理想,開展建設社會的新實踐,繼承和發展佛教化世導俗的作用。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實踐中,極力推動國際化、社會化、生活化等,佛光山道場遍及全球,是人間佛教與社會關聯最具現代性的代表。最後,她還認為百年人間佛教是一個不斷反思推進的歷程。

 

 妙凡法師隨後邀請夏德美副研究員從歷史和理論的角度介紹百年來佛教發展的制度變革。夏德美老師從歷史傳統與時代兩個方面展開,指出歷史上漢傳佛教制度分為三個層面,即戒律、僧制、王制,當代佛教需要實現制度的變革。同時,佛教制度變革是以戒為師、隨方毗尼的佛教傳統原則。基於此,人間佛教可以有效應對時代所賦予的制度變革挑戰。

 

妙凡法師對以上四位教授的發言進行了小結,並主持四位老師開啟了第二輪的討論。

 

李利安教授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的角度來論述百年人間佛教在信仰志趣與精神氣象方面的變革。他首先指出,人間佛教從苦、空、無常等教義的傳統解讀中走出,呈現出告別悲苦情結、陽光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風采。其次他認為人間佛教在教義上不同於傳統佛學的艱澀凝重,它開闢出直截了當、通俗易懂、清朗明快的教義接受之路和生活化的教義實踐之路。隨後李利安教授指出人間佛教體現出與現代科學理性對接的自覺意識,形成人間佛教的神聖信仰,體現出自覺自信的風采,這與傳統佛教中彌漫的古怪、神秘、靈異、陰森是不同的。最後李利安教授從宗教學的信仰角度詮釋人間佛教,認為人間佛教從傳統常見的信仰訴求中走出,並重新理解神靈保佑信仰、地獄救度信仰、往生西方信仰、因果報應信仰、三世輪回信仰等內涵,這體現出人間佛教關注人間的現世情懷。他希望人間佛教能繼續保持其信仰志趣與精神氣象,不斷推進佛教的轉型與發展。

 

張文良教授首先談及當前主流文化領域“兩個結合”的啟示,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他認為,作為一個佛教研究者,可以結合人間佛教運動的百年史,回溯“兩個結合”的內涵與重大理論意義。其次,張文良教授談及現代詮釋學視野下的佛教文化,並認為在現代詮釋視野下佛教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是進入社會的人間佛教。同時,張教授還強調從事佛教研究,一方面要注重古典解釋學的研究,追溯佛教經論的真實內涵,另一方面,要學會當代解釋學的理念和方法,通過對古老佛法的創造性詮釋,推動佛教的現代化轉型,為當代文化建設做出貢獻。隨後,張文良教授談及佛教對當代生死學的借鑒。張教授認為,以星雲大師的生死學理論為基礎,結合海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人間佛教可以建立起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生死學體系,這是人間佛教在理論上的重要突破口。

 

王雪梅教授表達了她的思考,就人間佛教的「化社會」與「社會化」為題。她認為,首先人間佛教化社會,並帶來的人間福祉。人間佛教從寺廟走向社會,從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建設社會,並成為現代社會倚重的重要資源和團體。人間佛教作為一種佛教入世理念,歷經百年,經幾代高僧大德的推進,已成為當代中國佛教的主流方向。在「人間佛教」理念下,佛教界在參與、建設和發展社會服務事業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人類帶來了人間福祉。其次,她認為人間佛教超越平凡的人間福祉。人間佛教在現代社會中保持佛教的神聖性和超越性,並兼具世俗和社會層面的佛化事業,在「化社會」與「社會化」之間保持平衡是。王雪梅教授最後總結到:「百年來人間佛教與社會的關聯,歸根結底是傳統與現代的問題,是古今中西的節點,人間佛教需要在世間開出新路。」

 

夏德美副研究員分別分析了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在制度變革的努力。太虛大師主要從僧伽制度、佛寺管理條例、僧伽教育制度三方面來進行制度的變革。在僧伽制度上,太虛大師指出教制革命的中心是要改革僧眾的生活、組織制度,建立起適應時代需要的住持僧團。在佛寺管理條例上,太虛大師注重對叢林制度的整頓,使寺廟制度能更適應時代。在僧伽教育制度上,太虛大師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佛學院——武昌佛學院,以及漢藏教理院,居功甚偉。星雲大師同樣從三方面對制度進行改革,一是總結戒律的基本精神,即不侵犯,認為持戒就是修行;二是適應現代社會平等主義思潮,貫徹佛教平等觀念,打破傳統束縛,建立契理契機的新制度;三是對戒條進行綜合、簡化、時代化。

 

最後,妙凡法師進行了簡要總結,並感謝四位老師從歷史性、現代化、社會化、制度化這四個維度對百年來人間佛教發展歷程的探討。他鼓勵與會的青年學者,並期待青年學者對人間佛教議題的學術見解。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