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對佛教經典之管理實用的當代詮解
本文從星雲大師詮釋佛教經典之管理學內容,萃取出其中能為現代管理應用提供重要啟發的三點:品格管理、智慧管理、善緣管理。品格管理要求經理人具備良好品格美德,除了避免因其不道德行為造成企業的重大損失,更積極的意義是善巧運用某些優良品格特質,有助領導力與管理力的提升。其次,管理者除了養成優異的管理技能,還須開發無執清明的決策智慧,看清事情各面,洞悉未來情勢,作出卓越的經營決斷,而佛教的般若智慧修鍊有助開發經理人的智慧。廣結善緣的管理哲學植基於佛教的因果觀,多行善法將會帶來事業經營的助緣,與人結善緣則會減少事業成就的障礙。
人間佛教思想與當代管理之道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對於傳統佛教的消極避世流弊具有對治作用,使佛教植基於其深邃的般若智慧,能積極走入社會人群以從事濟世事業,尋求在利他活動當中實現生命人格的圓滿。人間佛教的財富觀並不對金錢抱持負面觀感,而主張善用財富來提升人類福祉與推展佛化事業,促進此土世界的淨化,如星雲大師在〈我推動人間佛教〉一文說:人間佛教就是要從淨化心靈的根本之道做起,但也不是因此而偏廢物質方面的建設,而是要教人以智慧來運用財富,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而建設富而好禮的人間佛教。收於人間佛教的發展這種佛教思想與實踐的人間轉向,使佛教與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得以緊密銜接,從而對世間活動提供智慧指導。
向《了凡四訓》學改變命運之道
〈台灣佛教新史〉之六——清代寺廟經濟來源與僧侶道糧
清代台灣寺廟的種類繁多,經營與管理方式也多所不同,就日本人來台初期所進行舊慣調查的分類,大致上將寺廟宮壇分為官設與民設兩類。清代官廟、民廟皆為祭祀崇拜所在,而會館如泉州會館、廣東會館、汀州會館雖為商人貿易住宿之所,但也兼具祭祀崇拜功能。
人間佛教之在地化實踐―論新加坡漢傳佛教的「知識化」與「組織化」
新加坡開埠初期,已有華族僧人出任閩幫總部恆山亭之住持,但其宗教任務僅僅是替來自漳州、泉州的移民富商籌募油資、管理香火和看顧義塚,並不具備傳播佛教教義之可能性。實際上,恆山亭內不僅沒供奉佛像,其主神還是新馬華人普遍信仰的福德正神,俗稱「大伯公」,左右兩側是城隍爺和註生娘娘,明顯地屬於民間信仰之神廟,足見其住持雖被冠以「和尚」之名,卻無佛教內涵之實。
用生命感動生命——論香港蓮華分會監獄布教之成就
中國佛教過去給人的印象,基本上是出家人遠離人群,躲於山林裡出世修道,人間佛教的出現一改這種風氣。其實,佛陀之所以發願出家、說法講經,都是為了解決諸多人間問題;可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於政權更替、社會變遷、思想風氣等不同的因素,佛教慢慢走入了山林之中,形成了重出世、求自了、講清修的型態。近代的大師們提出「人間佛教」並非要標新立異,而是重新審視佛陀的本懷,讓佛法落實在生活之中,令佛教重新走入人間。依循佛陀本懷,當代人間佛教的慈善事業種類之多、層面之廣,實在不勝枚舉。以佛光山的慈善事業為例,應急救難的服務就有佛光山急難救助會、冬季救濟會、友愛服務隊等;照顧人的生老病死的服務就有宜蘭蘭陽仁愛之家、雲水醫院、萬壽園等。
宗教立法之芻議
人類從上古以來,除了邪教和符咒邪說之外,全世界所有的宗教一直都被賦予導正社會風氣、淨化世道人心的重責大任。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全世界一些政要們對宗教的護持和貶抑,也使得宗教或蒙受許多利益,或遭到無邊的迫害。 我國政府對宗教的時而護持、時而摧殘,同樣在歷史上留有紀錄。但自一九二九年制定《監督寺廟管理條例》以來,政治的權利一直都像緊箍咒一樣,緊緊地束縛著佛教的發展。佛教多年來由於政府《監督寺廟管理條例》的不周延,致使弊端叢生,導致佛教經常都是處於被排斥的狀態。例如政府對於寺廟管理人資格的認定、領導者與信徒之間的認定標準、寺院庵堂財產的繼承人、產權處理的辦法,以及油香、納骨塔、田租收入應否繳稅等問題,始終沒有一個合理的法令作為遵循準則;加之社會部分不肖人士假藉宗教之名,遂行歛財、騙色、詐欺等不法行為,政府也經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導致宗教事件頻仍,讓宗教的神聖任務受到汙染,此不但是對佛教的一大傷害,而且衍生出重重的社會問題。
「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論壇 2017.08.26
2018佛‧商對話─人間佛教的管理與創新論壇 2018.12.15
人間佛教e學院「人間佛教管理文化」線上證書課程開學典禮 2021.0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