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日本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開啟東亞佛教研究新里程
佛光山在香港、美國、澳洲、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成立了十二所佛教研究機構;日本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但象徵第十三所佛研機構,更是與設在總本山台灣佛光山寺總部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並列為目前唯二設在寺院的人間佛教研究機構,對於佛教學術重鎮的日本,意義殊勝。 佛光山日本教區總住持滿潤法師在揭牌儀式上,感謝木村教授的指導,及張文良教授、陳繼東教授等眾善因緣促成研究中心的成立。謹記星雲大師教誨,法水寺作為一個佛寺,希望能繼承和重現隋唐時期佛寺與市民生活緊密聯繫的傳統;藉由學術研究,釐清社會所需,為世人服務奉獻。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木村清孝教授表示,《華嚴經》五十三參的典故,說明佛教不僅有偉大的菩薩與.....
【好書分享】《佛法真義》英文版第六冊壓軸出版 多元主題呼籲實修
徒建立正知正見的信仰和宗教體驗。 此外,本冊還深入探討宗教與政治和法律的關係,並也透過教革樹立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積極角色。例如,〈僧制改革〉、〈以清規代替戒律〉、〈課誦的改良〉、〈耶輸免難消災障〉、〈寺院興學〉從與時俱進的角度,討論各種改革的必要與時代意義。〈宗教立法〉、〈國家與宗教誰大?〉則針對宗教立法提出建言,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將佛教智慧應用於當今的世界。 最後,亦有多篇文章談論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現代化傳播形式及其重要性,目的即是為了讓人懂,並能自然地落實在生活中。〈以音聲作佛事〉闡明透過梵唄、歌唱等方式,可以讓佛法更容易琅琅上口;〈說唱弘法〉強調無論用什麼曲調,只要有人喜歡,能聽到佛法,都可.....
空間‧儀式‧認同——人間佛教的記憶之場
1967年,星雲大師在高雄開創佛光山,致力於推動「人間佛教」。時至今日,佛光山在全球已經創辦近300所道。些遍布世界各地的佛光山道場,並非僅有佛教寺院一種形態,還包含學校、雲水醫院、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其他形態,成為佛光山在世界範圍內弘法的重要場所。這些遍布全球的佛光山道場聚了文化、教育、宗教等多元特徵,不僅承載著佛光山的歷史與記憶,更是「人間佛教」思想得以具體實踐的有機載體,由此也就構築了人間佛教的記憶之場。筆者認為佛光山全球道場之中,有兩個具代表性的空間場所,為台灣佛陀紀念館和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通過考察兩者具體的空間呈現與儀式展現之間的内在連,以及基於空間、儀式所建構起來的認同及其內在邏輯,以期揭示人間佛教記憶之場的建構過程及其在機理。
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環保思想反思當代佛教之放生實踐
佛教放生實踐是當下尤為流行的宗教活動之一。每年佛、菩薩、護法或高僧大德之聖誕,或出家,或成道,或涅槃之日,各地寺院以及民間佛教團體都會舉行各式各樣放生活動,法生,繼而拯救生靈。近年來,隨著放生熱的興起,佛教傳統意義上的隨緣放生轉化為了目前的定期放生,且由於放生者自身佛學素養的參差不,其放生動機的多樣性以及對放生物生活習性的不了解,導致放生等於放死的慘狀。基於此,筆者透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環保思想,即以「同體共生」為核心、以「慈悲護生」為基本態度、以「惜福勤儉」為主要措施、以「內外淨化」為落實途徑、以「人間淨土」為踐行目標,繼而進一步反思當代佛教之放生實踐所存在的弊病,並分析其現象的原因,以及應採取的相應措施,進而實現從個體「心靈淨化」向集體「人間淨土」的昇華。
星雲大師僧團制度建立之研究
1949 年初到臺灣的星雲大師在四處掛單的歲月中,觀察到社會大眾不只對佛教僧眾存有 清修自了、消極的形象概念之外,更發現臺灣寺院不強調制度的落實,佛教徒更不知道組織 的重要性,僧信二眾如同一盤散沙,無法達到弘法效益。為了建立正信的佛教觀念,駐錫在 宜蘭雷音寺弘法時,透過成立不同性質及不同年齡層的社團組織,將念佛會信眾以組織分層 負責帶領的方法,逐漸開展各種新穎的弘法方式,以不同面貌開啟了宜蘭地區學佛的風氣, 甚至影響了臺灣佛教的發展。然而這些革新運動以及弘揚人間佛教的理念,都是在尚未成立 僧團的情況下帶著青年及信徒所展開的弘法模式,可說星雲大師在宜蘭弘法的這段時期,已 開始逐漸勾勒佛光山僧團組織系統架構,更是落實人間佛教理念的奠基期。
佛光山僧伽教育之研究
「佛教」即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其建立僧團、遊化四方,都是為了教導眾 生,令其契入真理而得度。東傳後,僧侶譯經講說、弘揚佛法,寺院叢林隨之而 起,八大宗派亦逐之成形。佛教至此發展蓬勃,建寺安僧、興學辦道、培育僧才, 深深地影響中華文化的內涵與發展。隋唐之後,中國佛教歷經多番波折,逐漸成 為世人眼中消極的、往生的佛教,榮景不再。
宗教立法之芻議
人類從上古以來,除了邪教和符咒邪說之外,全世界所有的宗教一直都被賦予導正社會風氣、淨化世道人心的重責大任。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全世界一些政要們對宗教的護持和貶抑,也使得宗教或蒙受許多利益,或遭到無邊的迫害。 我國政府對宗教的時而護持、時而摧殘,同樣在歷史上留有紀錄。但自一九二九年制定《監督寺廟管理條例》以來,政治的權利一直都像緊箍咒一樣,緊緊地束縛著佛教的發展。佛教多年來由於政府《監督寺廟管理條例》的不周延,致使弊端叢生,導致佛教經常都是處於被排斥的狀態。例如政府對於寺廟管理人資格的認定、領導者與信徒之間的認定標準、寺院庵堂財產的繼承人、產權處理的辦法,以及油香、納骨塔、田租收入應否繳稅等問題,始終沒有一個合理的法令作為遵循準則;加之社會部分不肖人士假藉宗教之名,遂行歛財、騙色、詐欺等不法行為,政府也經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導致宗教事件頻仍,讓宗教的神聖任務受到汙染,此不但是對佛教的一大傷害,而且衍生出重重的社會問題。
《僧事百講》英文版套書隆重推出 叢林常識邁向國際
佛門的常識 四、是佛教傳播的文化 英文版套書合共七冊:首六冊依原文,從制度管理、出家戒法、道場行事、集會共修、組織管理、佛教推展六個面向,深入淺出的講解佛門各種制度及其背後的深意,給讀者開啟理解佛教和寺院各種行事的大門。英文版特別編輯第七冊〈詞彙選〉,收入全書3000則佛學名相,包含叢林職稱、寺名、人名、法器、道場行事等;及150則叢林用語、詩詞,並設英漢、漢英詞彙對照表及專章收錄詩偈用語,方便讀者快速查閱。 為便於讀者理解,英文版中之佛學名相附有中文原文( 例如 “Abbot” 方丈/住持)。源於印度之名相則以梵文呈現(例如:“Karmadana” 維那 )。部分文化專有名相因無完全對應英文.....
佛寺楹聯 ─ 五觀堂
佛寺楹聯 ─ 五觀堂  Temple Couplets - Five Contemplations H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