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星雲大師禪淨之觀點探究其人間淨土之建構
星雲大師畢生致力於打造人間淨土,而他的禪宗與淨土宗觀點是他建構人間淨土的重要依據:禪宗是吾人在生活中實現人間淨土的主要實踐方法;淨土宗是規劃人間淨土藍圖的主要參考。進一步的說,星雲大師秉持佛法生活化及現代化的原則,將淨土宗思想適應新時代與新社會的步調,期望人間淨土是莊嚴的、富裕的、和諧的、慈悲的;而配合禪宗修行,調適身心,由個體而群體,由個人修養到社會互動,方有望建造人間淨土。
都市:「極樂」與「娑婆」之間——論「人間佛教」的「都市波羅蜜」
本文認為:人間佛教運動的發展迄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都是以都市文明作為「方便」的結果,因而如何理解人類都市生活的性質,以及為現代都市文明提供合適的解脫之道,也就是人間佛教的重要課題。本文因此提出了「都市波羅蜜」的理論。
人間佛教之「人間化、現代化、生活化」
現在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人間佛教發展的大好時機。佛光山作為當代人間佛教的聖地,為人間佛教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也擔負著開創人間佛教新紀元的巨大責任。我等既然有幸參與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事業,自然也就荷擔人間佛教的新使命,這是一份大機緣,我們必須倍加珍惜。
論「宗教生活」與「通俗文學」之互動
佛教未來前途之開展
曾記得,在博士論文答辯時,一位先生向我提出一個始料未及,自然也未認真考慮過的問題。他說:「你認為佛教將來是否還會繼續存在?」坦白地說,我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佛學而非佛教,涉足的是歷史而非未來。這個乍看簡單,細品卻難有圓滿答案的問題,教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我倉促應對,回答是肯定的,並以恩格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為立論之依據,指出宗教對超越的追求,對無限的認識,對道德的重建等始終會伴著人生,伴著社會向前發展。以圓融的真理透視人生,將佛法落實於生活的佛教,尤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價值。由此一問題為延伸,我開始思考佛教的各項問題。
內心和平與和諧之道 解鎖佛教慈悲與智慧
師之邀,於10月13日下午以英語主講「通往內心和平與和諧的佛法之道」,吸引逾150位信眾齊聚一堂。在金秋送爽之際,大家共同參與這場心靈饗宴,從佛法智慧中汲取力量。妙光法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分享許多感人實例。他淡定且充滿親和力的演說,不僅引人深思,更讓人備受啟發,法喜充滿。 當今社會動盪不安、戰火頻仍,生活壓力與人心紛亂交織,如何獲得內心的平靜?妙光法師分享他曾受一位印度學生提問:「作為一名出家人,您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什麼?」妙光法師反覆思考,希望自己能透過修行達到《金剛經》中的「不驚、不怖、不畏」;無論境遇如何,心中始終保持安穩。這也代表了菩薩的修行,既能自度,也能度他。 .....
「大乘」觀念的嬗變與人間佛教的圓融特質
大乘佛教,一般認為是隨著《般若經》等大乘經典的出現而興起的思潮,時間在公元前後。在古代印度,大乘與被貶為小乘的阿毗達磨佛教之間,在教義面上雖然界限分明,但在教團生活中,信奉和研習大乘經論者,同樣信奉原始佛教以來的佛教戒律,與部派佛教信奉者一起生活,並不存在獨立的大乘佛教僧團。
第九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閉幕 學術研究向前有路光明在望
三是不怕犯錯,勇於提出結論,以自身之力推動學術研究。 張文良分享與人間佛教的因緣,感恩佛光山人間佛教獎學金對一代又一代青年學者的勉勵。他祝福青年學者不忘初心,將此次青年學術研討會收穫的正能量帶到未來的生活中,學會快樂地做學術。李利安對學子的成果予以肯定,他相信大家此次與星雲大師和人間佛教的善緣將永遠延續,希望青年惜緣感恩,繼續關注人間佛教,傳承中華文化。夏德美表示,人間佛教獎學金平台不遺餘力地培養青年學者,正是人間佛教理念真正的落實,發願未來將繼續助力人間佛教獎學金項目。 妙憫法師指出,歷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的舉辦,正是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宗旨的體現。來自不同領域的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