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我,共1307筆結果: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三)
我在無意之間,寫了〈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一文,最初只是想,我們出家人的信仰應該要淨化,發心要真誠,忍耐要加強。尤其,出家修道生活中,要有「為了佛教」的觀念,養成關懷信徒的習慣,要「嚴以責己,寬以待人」,要全力做弘法利生的工作,要與人為善,要從善如流等,做一個稍微像樣的佛弟子。
/periodicals/4fc9f912-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生活唯識》第三講―「體得」唯識
我們以為,凡是語言有所指的,就有事物的真實存在。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譬如當我們說「那裡有火在燃燒」的時候,「火」這個「語言」並沒有在燃燒,說這句話的嘴唇也沒有變熱啊!由此可知,火這個「語言」和語言所指的對象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事實,在唯識學上叫做「名義相互客塵性」。
/periodicals/35600b40-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覺悟」與「三大轉向」——〈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解讀
本文係筆者在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上的發言〈全球弘揚人間佛教的優勢在哪裡?〉之續篇。星雲大師〈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一文雖短,卻是年屆九旬之時,對自己一生倡導與踐行人間佛教的總攝,含蘊極豐,多言常人之不敢道。筆者經進一步研學,謹依據佛教根本義理,綜貫地加以詮釋。為使相對於佛教信眾而言的更廣大的讀者也能理解,在此之前,有必要把宗教學的基本概念如「信仰」、「自我」、「神聖性」等作一梳理。因為顯然,中文話語系統中依據星雲大師之論述,與西方主流話語系統中依據對基督教與原始宗教的研究所推衍出的一般認知之間,存在著差異。
/periodicals/865ba95f-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師父加持我的三部曲
/periodicals/886b58ec-ef03-11ed-8eb3-c9de5a43d6bf/
落實「三好」懷星雲─兼談我與大師的因緣
/periodicals/663db2d2-ef13-11ed-8eb3-c9de5a43d6bf/
《心經》—與「我』和解三部曲
/periodicals/56aeef06-10c5-11ed-ae6c-c9de5a43d6bf/
「佛遺教三經」的管理法
人離開世間的時候,總有一些交代,稱為「遺囑」。佛陀在涅槃前,也有弟子問他,如:「佛陀您在世時,我們以您為師;您涅槃後,我們以誰為師呢?」佛陀說:「你們應當以『戒』為師。」又問:「對於惡人,佛陀您在世時,有您對治;您不在了以後,怎麼對治呢?」佛陀說:「對於惡人應默擯之。」
/periodicals/07c87328-6c2d-11ef-a8d0-c9de5a43d6bf/
望江南皈依三寶
望江南皈依三寶  Taking Refuge in the Triple Gem, Looking South of the River
/dictionary/search-result/000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