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題材郵票的歷史事件─以被列入世遺並曾發行郵票的佛教遺跡為主
本文旨在引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並有發行郵票的佛教遺跡為例,探討郵票作為圖像記憶媒介的角色和影響。隨著郵政系統的發展和全球郵票的廣泛使用,郵票不僅僅是一種郵寄工具,更成為記錄社會、政治、文化和藝術事件的視窗。本研究旨在通過文獻綜述和實證研究,探討郵票作為圖像記憶媒介的特徵、功能和意義。本文考察了佛教題材的郵票中的歷史事件,以及它與政治、文化和社會的關係。通過對佛郵圖像進行分析和解讀,我們發現郵票圖像中所呈現的歷史事件、人物紀念或項目的展現,反映出特定時代的歴史和文化特徵,從中激發個人和集體的記憶,深深地嵌入了社會的集體記憶之中。本研究為理解圖像記憶、郵票歴史和文化傳播提供新的視角和啟示,並為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基礎和參考。
人間佛教的現世關懷
韋伯(M.Weber)在《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4)一書,探討基督新教的合理化發展與現代資本主義之間,存在著選擇性的親近性,開啟宗教對現世文明影響分析之先河。韋伯晚年寫成的《世界諸宗教的經濟倫理》,更進一步檢視不同宗教對現世經濟生活所抱持的態度,以突顯出基督新教現世宰治(inner-worldly mastery)的性格。
中國佛教夢:走向世界弘法的新征程——重溫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理念與遺願
本文認為:太虛大師在近現代中國佛教中的重要性,在於他試圖應對時代思潮,尤其西方文化的衝擊,努力從事中國佛教革新和現代化的實踐,孜孜於使中國佛教走向世界弘法的途程。太虛大師當年沒有實現的中國佛教夢,如今經過星雲大師等的推動,人間佛教實踐已經推展到了世界各地,而且向更深層次發展和更高目標邁進。
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世俗化問題辨析
「人間佛教」自太虛首倡,經印順、趙樸初等人的發展,已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潮及其謀求自身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現代化發展路徑;但是,在當下人間佛教的發展過程中,圍繞「世俗化」問題也產生了諸多的爭論與質疑。究其原因,不僅因為「世俗化」一詞本身充滿了歧義,同時也因為不同的論者在使用「世俗化」一詞時基於不同的理論立場和具體語境。有的論者在言及中國佛教「世俗化」時,僅局限於中國佛教自身的漢語歷史語境,而無視現代性理論提供的宏大背景;有的論者則立足於西方宗教社會學的立場,而無視中國佛教與西方宗教形態的差異性;而有的論者則持受世俗化與宗教性兩相對立的立場;凡此種種。因此,澄清「世俗化」一詞的概念史背景與不同言說語境,進而對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有關「世俗化」問題進行辨析、澄清,不僅有助於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也有益於中國佛教的未來發展。
化世與益人
回顧過去十五年來,所有佛光會員分布在世界各地化世益人,大家不辭辛苦的弘法傳教、成立分會、舉辦各類活動,乃至護持佛光道場所推動的各項弘法事業等,不但在生活中參與奉獻,增加很多宗教體驗,同時也為自己與社會寫下無數的歷史,尤其見證了佛光會的成長以及「佛教全球化」發展的成就,因此今天在這裡首先要對大家表示由衷的讚歎,同時藉由這次的因緣,提出「化世與益人」,作為今年大會的主題,也是表示對各位佛光會員的一分期許與希望。 談到「化世」與「益人」,我想到自己這一生,從十二歲出家以來,心中始終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為了佛教」。
〔好書分享〕《佛法真義》英文精裝版問世 佛法智慧國際化
者的需求,亦有助讀者依據分類查找相關文章。 佛法義理:說明講解基礎佛法義理 佛學思想:引導讀者思考佛法與生活的關係,將佛法融入生活 佛教常識: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從佛教長達2500年的歷史中,了解佛教的發展與精神 佛門行事:展現修行人如何融入菩薩道精神,藉由參與各類佛教活動實踐佛法 此外,套書首次特別收錄〈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英譯版,讓英文讀者亦能從大師預立的遺囑中,體會大師心繫人間佛教與眾生,願為眾生付出一切的心境。 《佛法真義》英譯版秉持原著的理念與精髓,採平易近人的用字遣詞,確保譯文既忠於原意,又流暢易讀,將中華文化相關內容轉化為西方讀者易懂的文字,跨越文化藩籬,讓英語讀者更能契入.....
佛教的出世精神與近現代中國佛教的 入世轉型
佛教的「入世」並不是自身的「世俗化」,而是要發揚大乘 精神,為現實的社會和人生服務。近現代佛教的入世轉型, 淵源於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佛教的中國化過程之中,但近 現代中國佛教的入世轉型有著與歷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 的時代境遇、豐富內涵、新的特點及歷史效應。歷史上,佛 教的入世面向與佛教的中國化曾相依相助,並逐漸匯同而合 流;在中國佛教的未來發展中,入世轉型、推進人間佛教的 理論與實踐,與佛教的中國化仍將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如 何堅持契機契理的原則,在入世發揮作用與堅守出世精神之 間保持適當的張力,如何與現代科技和學術交流並參與到世 界文明的交流互鑑中,又繼續堅持佛陀智慧解脫的本懷和佛 教中國化方向,這是中國佛教始終需要關注和解決的重要問 題。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看佛光山比丘尼寫佛教史
中國有一句俗諺:「江山代有才人出。」確實是不錯。自古以來,每一個時代裡,男性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不說,就是女性的人才,也不是只有「四大美人」而已。歷史上,像文才相當的蔡文姬、班昭、李清照;甚至在國家民族上,趙太后、武則天、上官婉兒、王昭君、文成公主、梁紅玉,甚至近現代的秋瑾、呂碧城、楊開慧、吳健雄、屠呦呦等,這許多女性,對國家的發展、外交的往來,在政治上、藝文上、科學上、醫學上,都成為中華歷史上重要的人物。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五十多年前,我初到台灣的時候,見到比丘尼們一輩子在寺院裡清理灑掃,在家女性也總是躲在道場的廚房裡燒煮炊爨,心中頗不以為然,於是我開始訓練佛教婦女們從事各種佛教事業,發覺女眾具有耐煩細心的特質,做起事來絲毫不讓鬚眉。所以,初建佛光山的時候,我就喊出「四眾共有,僧信平等」的口號,我不但設立佛學院,讓有心學佛的男、女二眾都能入學就讀,而且訂出規章制度,讓比丘、比丘尼們都享有同等的權利義務,讓在家、出家的弟子們都有加入僧團,參與寺務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