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Sacred Secularities: Ritual and Social Engagement in a Global Buddhist China
Surrounded by greenery and build on a quiet hillside in an unincorporated suburban community of Los Angeles County lies a brightly colored Chinese Buddhist temple. This Temple, Hsi Lai Temple xilai si 西來寺 or ‘Coming West Temple’ in English, is one of the biggest Chinese temples in the US and serves as the North American headquarters of the modernist Han Buddhist order Fo Guang Shan 佛光山 (Buddha’s Light Mounta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 promoted by Fo Guang Shan is renjian 人間or Humanistic Buddhism.1 It is a modern Buddhist tradition with its roots in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 that has become Buddhist mainstream in Taiwan today (Long 2000). Fo Guang Shan is one of the biggest promoters of this tradition, not only in Taiwan but on a global scale, and while different groups have adapted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renjian Buddhism, one of the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odern tradition is a new esteem for society, or, in other words, the sphere of ‘the secular’.
佛光山藏經樓星雲大師「一筆字」美學研究
「一筆字」是星雲大師的獨創,極富藝術和生命的感染力。「一筆字」源於大師的生命經歷和修行境界,具有審美意義上的神聖筆法,筆筆見性;同時,其審美內涵表徵在字體結構上的氣勢―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一筆字」是大師以藝術弘法,踐行人間佛教善巧方便智慧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大愛的精神世界和「一筆字」的精神內核,是大師數十年修持戒定慧和播撒人間佛教大愛的「筆墨舍利」。
懷念星雲大師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陳劍鍠教授主講,顧偉康教授與談 人間佛教研究院 懷念星雲大師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文/宋滌姬 不少人質疑人間佛教不具備「神聖性」。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線上課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在9月1日邀請叢書作者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以多年研究觀察所得,解說人間佛教具有神聖性與普世性的統一。並邀請新加坡佛學院顧偉康教授擔任主持及與談人。 陳劍鍠教授從「凝視人間.悲智雙運」的角度來審視大師的作略及貢獻。星雲大師以.....
「覺悟」與「三大轉向」——〈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解讀
本文係筆者在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上的發言〈全球弘揚人間佛教的優勢在哪裡?〉之續篇。星雲大師〈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一文雖短,卻是年屆九旬之時,對自己一生倡導與踐行人間佛教的總攝,含蘊極豐,多言常人之不敢道。筆者經進一步研學,謹依據佛教根本義理,綜貫地加以詮釋。為使相對於佛教信眾而言的更廣大的讀者也能理解,在此之前,有必要把宗教學的基本概念如「信仰」、「自我」、「神聖性」等作一梳理。因為顯然,中文話語系統中依據星雲大師之論述,與西方主流話語系統中依據對基督教與原始宗教的研究所推衍出的一般認知之間,存在著差異。
「三好、四給」:佛教神聖與人間需要—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神聖思想研究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具有宏大神聖性和極具深意的人間性、教育性以及文化性,尤其是星雲大師「三好、四給」的佛教思想,真正將「佛說的」佛法教義回歸到「人要的」世間,圓滿人生的需要。本文基於佛教經典有關「神聖」的論述,整合佛說「三好」與人要的「四給」作為人間佛教神聖性建設的基本研究路徑,在滿足人間生活各種需要的同時呈現人間佛教的神聖性,進而梳理星雲模式人間佛教思想如何聯通個人與社會、社會與佛教、佛教與人間、人間與神聖等關聯,以「四給」的神聖體現,融合「三好」之神聖實踐,最終呈現人間佛教神聖信仰與社會發展相融合的路徑,建立神聖性與人間性的橋梁。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禪,時時有禪。他進一步提出來源於禪宗祖師的三步修行次第,即「做本分事」、「持平常心」和「成自在人」,顯然,禪宗把大乘佛教以來打破出世與入世隔閡的思想,真正落實到生活之中。很多人懷疑人間佛教是不是把佛教神聖性降低了、世俗化了,樓宇烈認為,這是用西方宗教理念認識佛教的結果,西方文化把神聖性和世俗性對立,其實中國是「人聖性」,在生活中達到人聖,達到人聖性和生活化的一體性。所以研究中國佛教,不能離開人間佛教的特色,這才是中國佛教的根本所在。 上午第一場研討會分A、B兩場舉行,在A場研討中,四川大學鄧子美教授發表《人間佛教與當代多元文化社會——略論囿于傳統之思維》一文,指出「傳統」是人類價值之源,但是同.....
風險社會視角下佛教信仰共同體的行動機制—以佛光山人間佛教為例
研究以星雲大師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為例,討論了風險社會與佛教信仰共同體的風險回應機制。人間佛教信仰共同體的不同風險回應機制,從不同側面反饋出星雲大師的風險應對思想與實踐,其本質是人間佛教信仰共同體與佛典正信融合後之現代性的人間佛教觀念。佛教信仰共同體的風險回應機制,不僅關涉到人間佛教與現代社會的緊密連繋,更關涉到人間佛教的信仰方式、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問題,以及人間佛教與心態秩序的內在關聯。佛性與信仰的淨化昇華即為人間佛教神聖性,其依託於佛法經典,表達於共業共修與社會實踐,落腳於踐行三好運動。人間佛教的風險回應機制,則是其中應對現代性後果與達成神聖性目標的重要保障機制。
「宗教遊移」視角下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實踐
「宗教遊移視角」是從宗教文化實踐的現象出發,關注宗教文化傳播發展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宗教文化的神聖性和社會性本質是「宗教遊移現象」發生發展的基礎。「人間佛教」話語及其實踐即是圍繞佛教的神聖性與社會性,從不同面向和層面展開的「宗教遊移」現象。
人間佛教「再出發」——對當下「人間佛教」所遭責難之聲的分析與回應
近代中國佛教史上的「人間佛教」理念自太虛大師提出以來已近百年,而其後由趙樸初居士、星雲大師引領的人間佛教在大陸、台灣的實踐也達半個多世紀。人間佛教至今已經成為兩岸三地乃至世界性的佛教主流思潮,但在此過程中人間佛教依然面臨著教內外的一些質疑、誤解甚至有目的的攻擊。儘管這些質疑、責難的聲音與攻擊的力量尚屬不大的「少數派」,但今日之人間佛教卻有必要正視這些質疑、責難與攻擊,從而實現自身的「再出發」與「再造輝煌」。總體看來,當前對人間佛教提出質疑、批評,乃至攻擊的主要深層淵源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來自根深柢固的佛教傳統極端保守主義勢力,以及固守宗法社會模式並因此而獲得既得利益的佛教勢力。其二,基於反「理性」而趨向神祕主義或「返魅」的立場者,其對「人間佛教」人本理性立場的批判。其三,由於面對漢傳佛教信仰力量的減弱與競爭力的降低態勢,而導致將矛頭指向「人間佛教」的批判,這一批判主要認為人間佛教趨向「世俗化」而缺乏宗教「超越性」與「神聖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