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與中華文化論壇 西安西北大學召開
作用,不但符合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而且符合國家關於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國策,也與中央關於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一基本精神相吻合,所以是符合時勢的選擇,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教授在論壇開幕式上說:「佛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及佛教文化,研究和復興中華文化,離不開佛教的研究和佛教文化的弘揚。佛教作為一種文化,有其哲學、文學、藝術、民俗等方面的內涵,應該納入中華文化的整體之中進行研究和弘揚。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由此,佛教文化的傳承發展也獲得了.....
中大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首創佛學碩士班
把佛法落實於生活中,以及佛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佛教重視行解並重,學術自有其價值性,把行門也做好就能圓滿。 心保和尚並以「凝聚人間‧悲智雙運」為題,主講人間佛教的修行重點,言精意簡,指出佛由人成,把人的生命價值提升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佛,學佛可說是對自己生命的期許。人生以服務大眾為目的,既重視自己也重視其他人。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因為佛是覺悟的人,跟人分不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沒有我慢和比較心。佛教具普世價值,謙虛就是放下、沒有我慢,勤勞就是精進。學佛自我覺悟,以真心面對自己。 梁元生教授以「經過很大的困難」來形容碩士班通過大學的評審才能舉辦,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是香港中文大.....
傳承中華文化: 第四屆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成功舉辦
後與青年講師來說,意義深遠。在王教授看來,與人間佛教研究結緣,首先有助於拓展我們的學術視野和研究空間,其意義不言自明。與此同時,來到佛光山的道場,就能感受到這是場域空間中的人間淨土,能夠蕩滌內心、提升生命品質。此外,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也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境界與層次的改變。 張靜之秘書長表示,作為由文化部主管、民政部唯一一家由個人名字命名的境外基金會,星雲文化教育基金會受到了來自國家文化部、民政部和統戰部的支持與肯定。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是基金會支持的第一個項目,也是星雲大師心心念念的項目。期待能夠繼續給人歡喜,將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打造為更為響亮的文化品牌。 妙凡法師指出,大師最愛護年輕人,並曾發.....
【在契理契機中推進人間佛教】
線上閱讀 南京大學洪修平教授認為,從歷史上看,中國佛教正是在契理的同時又能契機,才保持了它持久的生命力,從而從古代走向了現代,此亦正是人間佛教的核心理念。 影片點閱:https://youtu.be/fT4lNW49IM8 全文詳閱:https://lurl.cc/kQUHD4 【在契理契機中推進人間佛教】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人間佛教的生命關懷與人文療癒──以星雲大師談身心的安住為主的論析
人間佛教傳弘佛陀教化的修行法門,解決人心困惑、乃至關懷社會,對於身處多元而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的人們,已然成為調適身心靈的重要法門;而其所以能顯現具體之成效,主要根源於人間佛教對於具體生命的關懷與人文的療癒。星雲大師在其論述著作與弘法講演中,時時強調人間佛教以人為本,而每一個人的身心是否能安住為社會安定的根本,因為人人身心安住,才能安身立命、自覺覺他,進而安定社會。因此,憑藉佛法令社會大眾身心安住,乃是顯現或證成人間佛教的實質意義與效能的最直接途徑。 本文以星雲大師所說的《星雲法語3.身心的安住》為主要所依,同時參照大師其他相關之著作論述,主要之關懷在於論析大師對於眾生如何安定自我身心的開示與引導,並由之以彰顯星雲大師弘法利生的慈悲喜捨,進而開展揭示人間佛教所蘊含的生命關懷精神與人文療癒效能。
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 ──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 之比較為主
南嶽慧思禪師以禪法著稱於當世,但在其思想的代表――《法華經安樂行義》中,運用大量「忍辱」的資料來詮釋甚深禪定的安樂行,由此可知,「忍辱」在慧思生命修持的重要性。但相較慧思其他論題的研究,其忍辱思想的研究就顯得寥若晨星,因此,筆者以「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之比較為主」為題,以補足此欠缺的版圖。學界認為慧思的忍辱思想來自《大智度論》的影響,因此,本文除了探討慧思的忍辱思想,同時也涉及了《大智度論》 忍辱思想之探討。本文共分四部分來進行:一、前言;二、《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分類之異同;三、《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含義之異同;四、結語。依上述之論述,結論出支持慧思走過人生風雨忍辱力的真貌、其忍與不忍之間的分際,和其忍辱思想的特色,進而提供現代行者一個修持忍辱的參考指標。
【好書分享】《佛法真義》英文版第六冊壓軸出版 多元主題呼籲實修
賀〉、〈佛化婚禮〉等篇章皆是佛法與生活結合的實例。 《佛法真義》英文版六冊內容豐富,橫跨佛教義理、思想、佛教常識及行事等主題,探討社會及信仰議題,帶領讀者透過人間佛教視角,建立積極樂觀的態度,成為擁抱生命、解決生死、落實生活的佛教行者。第1-2冊著重在信仰和教理,3-4冊探討佛教修持的實踐面,去年推出的第5冊則穿越時空,探討佛教修持的歷史;甫出版的第6冊,則顯現星雲大師呼籲大眾採取實際行動,由此可見本套書讓讀者從認識人間佛教開始,循序漸進的成為人間佛教的行者。 訂書專線: 佛光文化發行部 官網:https://shorturl.at/dosX3 fgce@ecp.fgs.org.tw 07-6.....
真俗相即:由《大乘起信論》論人間佛教之圓融性
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為求生存與發展而不斷改革,人間佛教應運而生,並取得了舉世矚目之成就。其所以能如此者,以義理觀照之,當在於其真俗並融、人佛兼攝之理念。佛教圓融思想,萌芽於印度,光大於中國,而《大乘起信論》承上啟下,尤為淵藪,對理解人間佛教之義理含蘊及歷史意義,極具啟發。本文試圖以《起信論》「一心開二門」說為依止,復以中國哲學傳統為參證,以彰顯人間佛教之圓融精神,指出其必然性、可能性、現實性,以及張力之化解,以期消除質疑、詮釋貢獻。據本文之梳理,人間佛教圓融精神同整個中國文化生命、哲學思想有莫大淵源,其圓融性復體現於三個維度:即出世即入世,即神聖即人生,即宗教即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