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絕觀論》談牛頭禪人間精神的三重向度
星雲大師反復提及傳統禪法中,實際上具含豐富而深刻的人間佛教精神。因此,現代人間佛教需要從傳統禪法中吸取思想資源。牛頭禪中的人間佛教理念值得我們的關注與發揚,我們通過現存的牛頭禪重要著述《絕觀論》諸寫本的文本內容,主要從《絕觀論》中所呈現的牛頭禪的三個主要觀念:「虛空為道本」、「了本心源即無餘」、「行於非道,通達佛道」進行探討,以明晰牛頭禪在發展過程中,所提倡和弘揚的三重向度的人間精神,從而為現代人間佛教的建設提供些許借鑑。
星雲大師佛教文藝創作觀三題
星雲大師主張以文教弘揚人間佛教思想,他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流傳海內外,受眾面廣,影響力大。這些作品是星雲大師創作活動的成果,也是他思想的重要載體。對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觀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及佛教文學的發展有更好的了解。我們嘗試從中國古代文論選取三對範疇,從它們入手,對星雲大師文學創作的一些基本觀念進行探討。情和志討論文章的發生是出於抒發個人情感還是關懷社會家國的問題,星雲大師主張情志交融,二者有相互溝通的地方,可以互相促進。言和意涉及語言本身和所表達的意思的關係,星雲大師看重語言的表達能力,但也認為語言有局限性,有一些比較高深的內容是語言不能表達出來的。文和質探討文章的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星雲大師對「質」的重要性更為強調,但也注意到文章形式、修辭這些文學性的一面,認為文章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
管窺初期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以「戒定慧」三學為中心
本文是「初期佛教的戒定慧思想」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思想」兩相對讀的初步研究。透過解讀阿含經中精簡扼要的文意,並歸納分析經論義理之後,確實可以發現在初期佛教思想中,早已蘊含著類同於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觀念,而這也就顯示了從初期佛教發展到人間佛教思想的「延續性」意義。此外,同樣的,通過「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思想,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發掘初期佛教義理思想與大乘人間性之間的關係性線索。
「三歸依」歌曲之初步整合探究
經由本文初步的統合探討,已大致完成「三歸依」歌曲的「鳥瞰」工作,希望能以此作為基礎?而現唱部份亦將繼續查考),使論述的條件更豐富;也希望對於本文所列的各篇「個案」,再作深入探討「特別是現唱三歸依歌曲歌曲的曲調、安排應用的意義與具體表現的效果),使「三歸依」歌曲在中國佛教歌曲發展史、中國音樂與文學發展史,乃至於佛教儀軌運用上的地位與價值,更加明確。
名言施設與諸法實相——智顗與三論師假名觀的差異
「假名」是大乘佛學的基本範疇之一,表明了佛教在世界觀問題上的基本看法。南北朝時期,各種佛學思想先後輸入中國。在當時的中國僧人中間,對於「假名」這個概念, 存在著諸多不同的理解。天台宗創宗大師智顗(五三八-五九八),與僧詮、法朗(五○八-五八一)、吉藏(五四九-六二三)等三論師,在使用「假名」時雖有共通之處,但彼此的分歧相當明顯。 在智顗那裡,假名具有自身獨立的理論意義,被用來表示作為宇宙人生總體的「假法」,從而使中國佛教更加關切現實人生。三論師則過多地強調「名言施設」這種方法,忽略了假名在實際生活裡的意義。為了行文的方便,在具體分析三論師和智顗的假名觀以前,本文首先扼要地梳理假名在印度佛教中的思想發展。
君子與善人——儒家倫理視域下的「三好」說
儒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重要組成,儒家倫理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儒家倫理的當代實踐中,「君子」文化為一個重要面向。星雲大師提出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從佛教教化角度給予現代人行事準則指導。「三好」說與君子文化同為傳統文化創造性的當代詮釋,二者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同中有異,「三好」說既是佛教人間化的具體落實,也與儒家倫理相融相通,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對社會的文明發展和有序運行有莫大益處。
儒佛道三教關係與隋唐佛教宗派
隋唐佛教是中國佛教發展的繁榮和鼎盛時期,這特別表現在中國佛學思想的創新和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隋唐佛教宗派的創立,既是漢魏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必然,也與隋唐社會環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關,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與儒佛道三教關係下,中國佛教發展的新成果。隋唐佛教宗派作為印度佛教中國化的成果,具有儒學化、道學化的特色,但從契理與契機的角度看,並不影響中國佛教仍然是「佛教」。
《佛教瞑想論》第三講
佛教的瞑想到後來是如何傳布的呢?有了哪些新發展?東亞的中國是以怎樣的方式接受從南亞印度傳入的佛教呢?又如何理解這些瞑想的修行法門?這一章圍繞以上內容來探討。
紀念星雲大師辭世週年,勇敢面對現代人間佛教發展的第三階段
「三好、四給」:佛教神聖與人間需要—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神聖思想研究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具有宏大神聖性和極具深意的人間性、教育性以及文化性,尤其是星雲大師「三好、四給」的佛教思想,真正將「佛說的」佛法教義回歸到「人要的」世間,圓滿人生的需要。本文基於佛教經典有關「神聖」的論述,整合佛說「三好」與人要的「四給」作為人間佛教神聖性建設的基本研究路徑,在滿足人間生活各種需要的同時呈現人間佛教的神聖性,進而梳理星雲模式人間佛教思想如何聯通個人與社會、社會與佛教、佛教與人間、人間與神聖等關聯,以「四給」的神聖體現,融合「三好」之神聖實踐,最終呈現人間佛教神聖信仰與社會發展相融合的路徑,建立神聖性與人間性的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