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內檢索
站內檢索
			
		第七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探討佛教未來方向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從10年前開始籌備,至今已成功舉辦到第七屆。這樣一個專題性學術會議,能夠持續多次舉辦,離不開國內外學者的支持與參與。近現代以來,人間佛教推動了佛教對現代社會的適應發展,會議的設計即希望能為學者提供一個近距離觀察、了解、評判這一當代人間佛教事業的平台。同時,希望通過會議的持續舉辦,能夠促進以人間佛教這一視角來推動佛學的研究,推動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研究。 魏道儒、魏常海、鄧子美、李利安等教授表示,人間佛教是對佛教根本精神的發掘、呈現、彰顯,是全球化時代佛教積極主動面對國外文化的挑戰,適應現代社會的一種努力。人間佛教現在已經蓬勃發展於全世界,以其特殊的氣象帶動.....
人間佛教研究英文論文集第七冊問世 探討應用管理
提高美國、澳洲等地的西方學者應邀出席人間佛教學術論壇及活動的意願,使學者透過交流更加關注人間佛教,進而挖掘人間佛教更多面向,為推動國際弘法增益不少。前六冊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冊:從教義、歷史及當代社會發展等角度,審視人間佛教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脈絡。 第二冊:以佛光山僧團為例,探究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及其在禪修、音樂、管理學等方面的實際應用。 第三冊:探討佛教在全球化傳播中,教義如何適應社會環境,並由當地人透過多元形式和善巧方便,開展出契合本土的人間佛教。 第四冊:探討佛教的生命教育、臨終關懷及財富觀。 第五冊:從理論、歷史、經證等角度,探究人間佛教與禪的關係。 第六冊:從應用管理、自然審美觀.....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第三章——教大圓環的弘傳和發展
佛教在整個印度半島乃至斯里蘭卡的傳播運動,令人感到震撼。然而,離開印度文化及其語言境域的佛教傳統,面臨更大的挑戰。藉由「大圓環」路線,佛教的思想與實踐傳播至距離印度數千英里之外的地方,商人必經的沿海與河岸一帶,皆是佛教拓展的新據點,致使這個佛教「大圓環」的弧線涵蓋整個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大圓環」的一部分由印度西海岸延伸至印度河谷,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盡頭到達塔里木盆地,最後抵達長安(今西安)地帶,這是一條超過4 千英里的陸路。而與海域相連的「大圓環」路線則始於印度西海岸,環繞半島和斯里蘭卡,沿著印度東海岸到孟加拉灣,再經由孟加拉、緬甸、馬來半島的海岸線向東延展,經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向北轉到東亞的中國、韓國、日本的港口。此沿海路圓環所串連的陸地與海洋,其周長加總起來足以環繞赤道一圈,其中曲折的海岸線長達2 萬英里,是陸路里程的五倍。
佛教生態倫理智慧的三大向度
佛教生態倫理智慧是應對當代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思想資源。相較西方生態文化多元思潮和中國本土儒道生態倫理思想,佛教生態倫理智慧在理論根基、核心原則等方面表現出獨特性和深邃性。深入研究和把握佛教生態倫理智慧蘊含或呈顯的三大致思向度即珍愛自然、慈悲平等、淨心淨土方有可能直面現實之生態困境,以實現其價值的真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從《絕觀論》談牛頭禪人間精神的三重向度
星雲大師反復提及傳統禪法中,實際上具含豐富而深刻的人間佛教精神。因此,現代人間佛教需要從傳統禪法中吸取思想資源。牛頭禪中的人間佛教理念值得我們的關注與發揚,我們通過現存的牛頭禪重要著述《絕觀論》諸寫本的文本內容,主要從《絕觀論》中所呈現的牛頭禪的三個主要觀念:「虛空為道本」、「了本心源即無餘」、「行於非道,通達佛道」進行探討,以明晰牛頭禪在發展過程中,所提倡和弘揚的三重向度的人間精神,從而為現代人間佛教的建設提供些許借鑑。
星雲大師佛教文藝創作觀三題
星雲大師主張以文教弘揚人間佛教思想,他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流傳海內外,受眾面廣,影響力大。這些作品是星雲大師創作活動的成果,也是他思想的重要載體。對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觀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及佛教文學的發展有更好的了解。我們嘗試從中國古代文論選取三對範疇,從它們入手,對星雲大師文學創作的一些基本觀念進行探討。情和志討論文章的發生是出於抒發個人情感還是關懷社會家國的問題,星雲大師主張情志交融,二者有相互溝通的地方,可以互相促進。言和意涉及語言本身和所表達的意思的關係,星雲大師看重語言的表達能力,但也認為語言有局限性,有一些比較高深的內容是語言不能表達出來的。文和質探討文章的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星雲大師對「質」的重要性更為強調,但也注意到文章形式、修辭這些文學性的一面,認為文章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
管窺初期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以「戒定慧」三學為中心
本文是「初期佛教的戒定慧思想」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思想」兩相對讀的初步研究。透過解讀阿含經中精簡扼要的文意,並歸納分析經論義理之後,確實可以發現在初期佛教思想中,早已蘊含著類同於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觀念,而這也就顯示了從初期佛教發展到人間佛教思想的「延續性」意義。此外,同樣的,通過「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思想,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發掘初期佛教義理思想與大乘人間性之間的關係性線索。
「三歸依」歌曲之初步整合探究
經由本文初步的統合探討,已大致完成「三歸依」歌曲的「鳥瞰」工作,希望能以此作為基礎?而現唱部份亦將繼續查考),使論述的條件更豐富;也希望對於本文所列的各篇「個案」,再作深入探討「特別是現唱三歸依歌曲歌曲的曲調、安排應用的意義與具體表現的效果),使「三歸依」歌曲在中國佛教歌曲發展史、中國音樂與文學發展史,乃至於佛教儀軌運用上的地位與價值,更加明確。
名言施設與諸法實相——智顗與三論師假名觀的差異
「假名」是大乘佛學的基本範疇之一,表明了佛教在世界觀問題上的基本看法。南北朝時期,各種佛學思想先後輸入中國。在當時的中國僧人中間,對於「假名」這個概念, 存在著諸多不同的理解。天台宗創宗大師智顗(五三八-五九八),與僧詮、法朗(五○八-五八一)、吉藏(五四九-六二三)等三論師,在使用「假名」時雖有共通之處,但彼此的分歧相當明顯。 在智顗那裡,假名具有自身獨立的理論意義,被用來表示作為宇宙人生總體的「假法」,從而使中國佛教更加關切現實人生。三論師則過多地強調「名言施設」這種方法,忽略了假名在實際生活裡的意義。為了行文的方便,在具體分析三論師和智顗的假名觀以前,本文首先扼要地梳理假名在印度佛教中的思想發展。
君子與善人——儒家倫理視域下的「三好」說
儒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重要組成,儒家倫理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儒家倫理的當代實踐中,「君子」文化為一個重要面向。星雲大師提出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從佛教教化角度給予現代人行事準則指導。「三好」說與君子文化同為傳統文化創造性的當代詮釋,二者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同中有異,「三好」說既是佛教人間化的具體落實,也與儒家倫理相融相通,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對社會的文明發展和有序運行有莫大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