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施設與諸法實相——智顗與三論師假名觀的差異

作者
李四龍
摘要
「假名」是大乘佛學的基本範疇之一,表明了佛教在世界觀問題上的基本看法。南北朝時期,各種佛學思想先後輸入中國。在當時的中國僧人中間,對於「假名」這個概念, 存在著諸多不同的理解。天台宗創宗大師智顗(五三八-五九八),與僧詮、法朗(五○八-五八一)、吉藏(五四九-六二三)等三論師,在使用「假名」時雖有共通之處,但彼此的分歧相當明顯。 在智顗那裡,假名具有自身獨立的理論意義,被用來表示作為宇宙人生總體的「假法」,從而使中國佛教更加關切現實人生。三論師則過多地強調「名言施設」這種方法,忽略了假名在實際生活裡的意義。為了行文的方便,在具體分析三論師和智顗的假名觀以前,本文首先扼要地梳理假名在印度佛教中的思想發展。
引文
李四龍:〈名言施設與諸法實相——智顗與三論師假名觀的差異〉,收入《普門學報_第六期》,第6期,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11月,頁135-160。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