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二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7國60位學者齊聚探討人間佛教
發智慧的火花。 「人間有佛陀,人間有佛法,人間有佛教,可以說是今生今世最大的福德因緣。」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竭誠歡迎大家,並表示,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一生推動佛法的目標,期盼透過大家座談討論,讓人間佛教理念更擴大,也可以把人間佛教傳遍,讓大家更瞭解與接受,明白佛法與穿衣、吃飯、睡覺等生活息息相關,人間佛教就是生活的依靠。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籌組此次座談會,他表示,星雲大師對台灣當代佛教開展與大陸佛教進展有重大意義,為此,人間佛教研究院近3年策劃一系列活動,最重要是人間佛教座談會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人間佛教座談會暨今年6月首次舉辦30位學者參與,到此次60位學者參加研討.....
蘭卡斯特教授新著《邂逅佛教》 英文原文版 8月推出
,更深切地體會到生命的無常與珍貴。本書亦特別附錄美國《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專欄作者Chris Gilbert博士對教授在療養院期間的訪談紀錄,讓讀者更加了解教授的心境及其轉念過程。 為了增添閱讀的深度與感動,書中還精心配有32張彩色插圖,圖文並茂的視覺效果,使整本書更加生動,讓讀者在文字與插圖的交織中,感受佛法的智慧啟迪。 蘭卡斯特教授特別將本書題獻給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以紀念兩人近半世紀來超越時空與文化語言的深厚友誼,這份珍貴的友誼展現佛法作為心靈深處共鳴與理解的橋梁。本書特邀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美國西來大學校長謝明華撰序推薦,意義尤其深遠.....
論《佛教叢書9‧藝文》的選文標準及思想內涵
《佛教叢書》由星雲大師編纂,希望人們能通過這套代表性叢書完整了解佛教的思想體系,其中《藝文》是佛教文學選本。與歷代的佛教文學選本相比較,《藝文》有鮮明的特點,星雲大師的選文標準體現了他的佛學思想和文學觀念。本文擬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一、《藝文》的文獻來源,其中的作品大部分出自僧侶之手,還有不少非僧人作者,但作品被收入佛教典籍;另外有一部分作者既非僧人,作品也未被收入佛教典籍。二、《藝文》的選文標準整體而言體現了佛法世法的圓融,大部分作品展現佛理;少部分關乎世俗倫理;藝術價值、能否流傳也是他的選文標準。三、《藝文》作品體現的人間佛教思想,通過具體文本,分析其中涉及的苦、忍辱、孝等人間佛教思想。
因緣試記去來今──謹以此文紀念宗仰上人中興棲霞寺98 週年
A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Belief that ‘Life Does Not Die'
In his first preface to Humanistic Buddhism: Holding True to the Original Intent of Buddha,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dopted simple and easily understood words to summarize the articles of faith and essenc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the second preface titled “My Understanding of Humanistic Buddhism,”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identified the general misconceptions and doubts many people have about Humanistic Buddhism.
A Sun 的創作理念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特別強調了“情”的本體論地位。他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出發,引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的觀點,指出宗教是“無情世界的感性”,其核心在於對人類情感需求的回應。而佛教尤其是人間佛教,正是基於慈悲與智慧的核心理念,並將“情”的維度提升至終極關懷的高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佛教與生俱來的對“情”的重視。張教授認為,東方文化區別於西方理性主義傳統,它強調通過“情”來認識世界、關照生命,這一點在儒釋道各家思想中均有體現。星雲大師曾提出“有情有義”的人間佛教觀,這是對佛教精神內核的生動詮釋。而AI雖可精准複現語言和邏輯,卻無法真正理解和傳遞“情”的價值,因此,人間佛教在AI時代的獨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