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賀!陳登翔助理研究員論文獲刊《臺灣社會學刊》第76期(TSSCI第一級核心期刊)
esearch_Objectivist_Hermeneutics_and_Sequence_Analysis_Principles.pdf 摘要|由德國社會學家Ulrich Oevermann開創的客觀詮釋學(Objective Hermeneutics),與基於該方法論所建立的序列分析(Sequence Analysis),其研究方法特色是要求以團體分析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此方法要求團體成員在遵守序列分析原則的狀況下進行討論,以此避免分析者的主觀見解,構成分析的客觀性。然而,該方法論對於分析過程的指引,在實際團體分析執行時,仍受團體成員間互動而造就的不確定因素影響。以此,本文首先說明客觀詮釋.....
論《佛教叢書9‧藝文》的選文標準及思想內涵
《佛教叢書》由星雲大師編纂,希望人們能通過這套代表性叢書完整了解佛教的思想體系,其中《藝文》是佛教文學選本。與歷代的佛教文學選本相比較,《藝文》有鮮明的特點,星雲大師的選文標準體現了他的佛學思想和文學觀念。本文擬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一、《藝文》的文獻來源,其中的作品大部分出自僧侶之手,還有不少非僧人作者,但作品被收入佛教典籍;另外有一部分作者既非僧人,作品也未被收入佛教典籍。二、《藝文》的選文標準整體而言體現了佛法世法的圓融,大部分作品展現佛理;少部分關乎世俗倫理;藝術價值、能否流傳也是他的選文標準。三、《藝文》作品體現的人間佛教思想,通過具體文本,分析其中涉及的苦、忍辱、孝等人間佛教思想。
A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Returning to India: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Fo Guang Shan New Delhi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Centre
The journey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back to India can generally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spanned from 1963 to 2008, when the Venerable Master made eight pilgrimages to India and gradually affirmed his desire to bring Buddhism back there. He and some of his monastics began to develop a preliminary plan. The second stage began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Delhi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Centr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entre). By building a temple, initiating educational programs, setting up charitable clinics, and engaging in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Buddhism was reestablished in India.
A Discussion on "Faith" in Humanistic Buddhism as Exemplifi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ositive Forecasts for Life"
《人生卜事》是星雲大師依生命經驗口述的108則法語,希望佛法能在人有困境時,乃至日常生活中,做心靈上的指南。《人生卜事》的設計與用法看起來像算命,違背表面上的佛教教義:但是所謂的「卜事」不是占卜,而是透過對因果的釐清、身口意的淨化來改變人的命運。此設計受大眾的喜愛,展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信仰觀。星雲大師針對當代迷信的引導,對比佛陀時代吠陀的祭祀儀式之教義,有多方面的相似之處,能看出星雲大師弘法的善巧方便。另外,本文旨在探討《人生卜事》如何引導人的正確信仰:從充滿迷信、恐懼,及個人慾望的信仰,到慈悲、智慧、利益眾生的菩薩道。
AI大語言模型 ChatGPT 在人間佛教弘法中的應用與未來展望
AI 大語言模型ChatGPT 憑藉其在人機交互方面的突破性創新,正在引領一場社會變革,並加速AI 時代的全面到來。對致力於弘法創新的人間佛教而言,該項技術在理論與實踐上具有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能夠在文化交流、教育培養和學術研究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面對由資本、權力與科技聯合驅動的AI 技術創新導致的人的異化以及社會分化困境,人間佛教需要夯實經濟基礎,重視AI 與弘法的有機融合,積極發揮對社會價值觀的正向引導作用。同時,也需妥善處理與各方社會力量的互動關係,以應對AI 時代的挑戰。
「MITRA」問世 柏克萊大學與佛光山合作研發AI佛典翻譯利器
例如佛學中文英譯、漢譯藏、或藏譯漢等,特別是藏英和梵英的翻譯性能越發可靠。另外,他指出有些AI翻譯工具會自行「幻想」(hallucinate)出原文沒有的內容 ,MITRA則很少出現編造的情況。 現場觀眾踴躍發問,博士分享MITRA系統的緣起:他在德國漢堡大學學習梵、藏文時,為了更了解梵、藏翻譯,自行開發了這個AI軟體。博士也逐一回答了大眾的提問,包括訓練AI系統的過程,以及如何更新AI系統,以跟上時間、文化變遷造成的語言改變等。博士強調,有效地運用AI工具,佛典翻譯不再是難事。 妙光法師總結時表示,AI的來臨就像海嘯,我們沒法抵抗,但要迎接它,讓AI成為工作及學習的一部份。他鼓勵與會大眾抱持.....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二堂課 人間佛教與AI之覺醒與共生
比將帶來全新視角,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AI的意義與價值。 擔任本場講座主持的妙光法師,亦是《佛光大辭典》英譯計劃總召集人,對AI的研究具有深度與前瞻性。他強調,人們應善用AI提升效率,而非過度依賴導致主觀能動性的喪失。AI雖能成為強大的寫作與翻譯助手,但仍需人為引導與干預,以確保技術與人文價值的平衡。 在全面科技化的時代,AI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對工具的依賴,也反襯出人們對終極智慧的追尋。我們該如何在AI帶來的變革中保持覺醒,並與其共生發展?第二堂課將透過深度探討,引領大眾思考佛教與AI之間的互動與融合。4月1日晚間7:30,誠邀您一同線上參與,在科技與般若智慧的激盪中,共創更加智慧與和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