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達拉斯講堂人間佛教論壇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答《維摩詰經》的「隨其心淨則國土淨」給他力量,當內心充滿歡喜與能量時,外在的世界也會隨之變得更加美好。趙元修則分享對《金剛經》的深刻體悟,認為這部經典是覺悟之法,並強調「佛法即是非法」,佛法的智慧在於超越常規的二元對立,從而達到真正的解脫。 「何謂人要的?」妙凡法師指出,現代人追求成功與財富的同時,應保持道德良知,達到「取之有道,用之有道」。他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應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人間佛教可以解決此一現代文明的困境。「透過佛法、戒律以及共修,人們可以實現心靈的淨化。」妙光法師說明,皈依佛、法、僧三寶是淨化心靈的根本,而「我是佛」的觀念則是自我淨化的最佳方式,因為這種信念使人不斷向內覺悟,.....
人間佛教翻譯工作坊 南天大學肩負全球弘法重任
已出版了《中英佛學辭典》。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於1996年在美國西來寺成立,出版了不少英文及其他語文的經典及佛教叢書。而現在因應時代的變遷和大眾的需要,佛光山組織專業團隊,希望透過網路平台的運用,建構起超越時間、地域的現代譯經場,讓人間佛教的思想在全球傳播無遠弗屆,實至名歸的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景。 覺瑋法師則說,擁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佛光山豐富的資源,南天大學能夠建立一座溝通的橋梁,把南天寺背後蘊含的人間佛教思想,傳達給澳洲及所有的西方國家。作為全球首位人間佛教研究生課程的研發者,南天大學要具備足夠的英文學術類的研究論文資料,供師生研究使用。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究論文集》.....
「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論壇
符合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八正道」,則能使佛道成為商道,讓佛商在從事經營買賣時,俾所遵循。任何企業皆須講求利潤,講求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佛商在追求利潤的情況之中,必然有超越功利的佛道作為遵循依據,將所獲取的利潤轉化為社會福利,成就企業的最大價值。 兩千多年歷史的佛教,恰為企業界提供豐富的資源;而且,佛教有組織、有制度、有規畫的教育、文化、慈善、修行事業,不僅續佛慧命,更促進社會的祥和進步。所以佛教的企業精神,以及教育、文化精義,實為人類一大瑰寶。 隨著企業文明和商業文化的不斷進步和擴散,佛教也面臨新的生存和弘法局面。傳統的互惠佈施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現代商業模式對.....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技術的弘法方式,以及文學藝文化傳播佛教,透過文化教育重新建構,佛光系統是世界轉型最成功的例子。 他進一步指出,大師的貢獻就是「推進佛教國際版圖的大幅拓展」,在全球五大洲展現規模化、系統化的人間佛教已經超越佛陀時代。 實踐人間佛教 僧信二眾弘法行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系統建構人間佛教 融和體相用 推動兩岸和平 大陸佛教改革指標 全新判教思想 佛教現代化轉型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程恭讓,12月15日在傳燈樓4樓與僧信二眾分享「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以學者角度研究星雲大師,企盼吸引社會與學術界對人間佛教的關注。 20幾年來,程恭讓有感於學術界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組織能力、社會情緒調控能力、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能力、宗教活動合法化能力。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分析星雲大師對佛教教義的詮釋,是以原始佛教教義為根本,以大乘佛教為指標,將佛教還原真實面目──一個積極、超越、自我圓滿的佛教。 程恭讓:堅持正確方向 提高人間佛教國際發聲量 •淨化心靈 回應當代社會需求 •人間佛教 漢傳佛教珍貴資產 學術與修行互融 李利安開展佛學新視野 •跳脫空談 關懷人類生命願景 •自我圓滿 還原佛教真實面目 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0月26至28日在佛光山雲居樓6樓展開5場討論會,來自大陸、美、加、德、比,及海峽兩岸三地等地的24位學者,針對「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議題,從宗教社會.....
首屆人間佛教翻譯論壇 科技建構現代譯場
在佛光山舉行,集結佛光山現正在進行的主要翻譯計畫成員,以及佛光山叢林學院英文人才和致力翻譯的人士,來自海內外80人參加。期使達到翻譯計畫在佛典翻譯、名相和學術用語的整體性,並透過網路平台的運用,建構起超越時間、地域的現代譯經場。 12日在麻竹園法輪堂舉辦開幕式,《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總召集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表示,透過論壇探索佛光山在21世紀所扮演的角色,並跨越語言的隔閡,從英文延伸至其他語言。期許從星雲大師給予的「語言現代化、科技弘法、修持現代化、寺院學校化」四個方向努力。 人間佛教學術論文全球翻譯計畫總召集人、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主任覺瑋法師則說,佛教的發展乍看之下很興盛.....
感恩生命,自在生死──學者與行者談人間佛教生死觀
道肉體的生命必然因老朽而更新,只有阿賴耶識是不死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菩薩的生命不受生死的束縛,在十法界中流轉直到成佛,所以說在輪迴裡就解脫了,沒有所謂輪迴的問題。只要我們理解這個道理,自然就能夠克服、超越對死亡的恐懼。 生活中如何放下對愛人生離死別的執著,慧開法師提出了往生佛國或乘願再來的條件。他建議及早培養並建立「十方三世」的宇宙觀,老病來臨時,要先預作規劃及安排個人的生死大事,確立個人來世生命的規劃,避免因身體機能的衰敗而失去上升佛國的因緣。又平日精進修持與發願,累積具足「信願行」資糧,尤其在世緣將盡時,要心懷感恩,萬緣放下,邁向來生。 人稱「小慧姐」的趙翠慧檀講師,二十多年前曾因罹癌而經.....
理解人間佛教本質與內涵的「四大視域」
從「歷史視域」、「現代性視域」、「中道視域」與「中國化視域」這四大視域出發,可以較為全面系統地理解人間佛教的本質與內涵,並有助於釐清人間佛教不被人理解的一些問題。從整體佛教史的歷史視域來看,佛教的「人間性」一直存在於佛教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是佛陀本懷的應有之義,因此可以說「廣義的人間佛教」貫穿了整個佛教發展史。從現代性的視域出發,我們看到佛教界特指的、由近代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身處「傳統」與「現代」轉換的特殊歷史時代,這一現代性背景賦予了近現代人間佛教的具體社會性內涵。從中道的立場出發,可以熄滅眾多關於人間佛教的爭議性話題。人間佛教雖立足於人間,卻願景於超越,因此人間與非人間、生與死、苦與樂、消極與積極、虛無與增上,乃至人間佛教與其他類型佛教,皆可圓融於中道之中。從中國化的視域出發,我們可以看到「人間性」既是佛陀的本懷,也根植於中華本土文化的基因與血脈之中,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潮與實踐形態,其本身就烙印了佛教中國化發展的軌跡。
繼承與超越—星雲大師祈願思想的現代轉型
佛教祈願是一種源遠流長的信仰形態,經過宋代慈雲遵式等人的整合與發展,逐漸成為中國佛教極為流行的一種法事活動。星雲大師在繼承傳統佛教祈願思想和實踐方式的同時,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基本原則下,對古老的祈願文化進行了多方面的揀選和超越,形成一種輕鬆簡便、積極向上、慈悲利他、祥和清新的人間佛教祈願文化。星雲大師之祈願思想與實踐作為人間佛教的一種重要呈現,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多種呈現方式和獨特的文化個性,在撫慰信眾感情、激發信眾力量、施展道德教化、傳遞佛教精神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