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抗戰勝利後青年星雲佛教改革的萌芽(1945-1948)
一九四九年春,星雲大師來台,輾轉於各地,當時遠在東台灣的宜蘭雷音寺,雖然早在一九五二年五月十六日成立「週六念佛會」,但是,乏人領導,前來弘法的緇素總是來來去去。雷音寺渴求常住弘法僧眾不可得,最終於一九五三年春後,寺方護法李決和與林松年二人到中佛會求助,獲青年星雲的首肯。 青年星雲從一九五三常駐宜蘭雷音寺,至一九六二年南下高雄開創壽山寺,以整整十年的時間,奠定了佛光山人間佛教事業的藍圖。然而,青年星雲佛教改革的思想萌芽甚早,非自來台而始。 本文以抗戰勝利初期,青年星雲一篇罕為人知的文章〈回憶比現實美麗—略談勝利後京滬一帶的佛教〉,來探討其佛教改革思想。此文青年星雲以「星子」為筆名,談論抗戰勝利後京滬佛教的改革情況,而這也正是他日後改革佛教的萌生之濫觴。
—析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對傳統淨土思想資源的繼承與應用 人間佛教的建構途徑及其實踐邏輯 —以星雲文教館為例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的空間實踐及意義 —以佛光大學海淨樓中的日常生活為中心 佛光山僧眾的人間佛教美育研究 本土化互動 ―佛光山與馬來西亞宗教界的交流探究 國際佛光會檀講師制度研究 「身」與「心」的結合 —星雲大師體育弘法 黃 凱 002 楊本華 042 馬 俊 094 郭 旭 134 陳鈺玲 168 楊化強 194 姜桂芹 220 官遠程 260 楊鳳芹 326 許 娜 352 X IV II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全集》論壇紀實 ︱編 .....
2020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
心保與佛光山全體宗委暨全球佛光道場別分院住持、當家、僧眾們,在庚子鼠年,祝願大家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以三好行道天下,福滿人間。 去年年初本山傳授國際萬佛三壇大戒,有來自全世界近20個國家、地區的戒子受戒。得戒和尚星雲大師以「我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把出家人做好」勉勵大家。
2021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
「人勤一世千川綠,牛奮四蹄萬頃黃。」時序輪轉,歲月更迭,轉眼已是辛丑年,心保與佛光山全體宗委暨全球僧眾祝福大家「花開四季,耕耘心田」:精進勤於耕耘心田,四季常栽智慧之花。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論文視角跨多領域
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王倩報告的題目是《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演變研究——以江蘇宜興大覺寺為例》,文章以江蘇宜興大覺寺為例,分析了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演變。她認為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不僅是僧眾修行的道場,更是面向大眾開放的公共場威,其既符合宗教神聖性的要求,又是民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空間,是人間佛教理念與寺院空間形態的完美結合,展現了宗教場所空間設計的多元化理念。 佛光祖庭大覺寺職事知聞法師報告的題目是《星雲大師大陸弘法從藍圖到實踐——以佛光祖庭大覺寺為中心的考察》,文章以佛光祖庭大覺寺為考察中心,從歷史的角度,試圖分析大師早年在大陸的弘法經歷,以及對大陸弘法的藍圖規劃及其具體實踐。.....
2024年度人間佛教研究專案選題論證會主題座談 回歸本懷與開啟未來—主題座談揚州開講
到人間,把未來成佛回歸到當下覺悟的過程。 同時,妙凡法師也強調佛陀本懷是彰顯佛法的人間性關懷、詮釋佛法積極陽光的面向宣導、展現直下承擔的行動力、重建現代人的精神信仰四個方面。反映在現代弘法上應當朝向「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傳統與現代融合、佛教與藝文結合」等面向為原則。 接著,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夏德美研究員從中華文化的視野對人間佛教的價值、內涵以及貢獻做出分析。夏老師強調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以隋唐佛學為中國思想史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例說明佛教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力。談到佛教中國化應該注重現代化的含義,中國作為佛教的重要傳輸地,不能將佛教和其他外來文化相提並論,佛教已經成為中國文.....
團,與目前世界他系佛教僧團相 比,佛光僧團的人數、組織規模也名列前茅。佛光僧團的千餘徒眾 中,有一部分來自台灣地區,另外一部分則來自包括中國大陸在內 的全球各地,所以佛光僧團不是一個區域性特色的僧眾組織,而是 一個具有明顯國際化特徵的現代佛教僧團機構。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上)62 佛光僧團中的大部分僧人,或者在出家之前已經受過良好的社 會教育,或者在出家之後受到僧團委派,繼續進行社會學歷的教 育,其中有二百餘人擁有碩士及博士學歷、學位,因此佛光僧團也 是一個擁有一流教育文化素質的高品位的現代佛教僧團。佛光體系 的僧眾雖然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弘法道場,但是他們普遍遵守「.....
生活、主體、內在——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的三個轉向
近幾十年國際學界有關佛教社會史研究現狀,呈現出宗教社會學、社會史、佛教宗派史交叉融合視域下的「佛教整體」和「佛教中國化」研究。本文強調了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應該重視「生活」、「主體」、「內在」三種轉向,確定以「僧眾」為「關係主體」、「實踐生活主體」、「方法主體」,以僧眾的「信仰」、「思想」、「制度」為思想內涵,以信仰生活、制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物質生活、寺院經濟、寺院空間等為主要內容,建構以僧眾為中心的「長時段」、「結構性」、「整體性」中國佛教史研究,呈現出一幅「具體的」、「鮮活的」、「有血肉的」中國佛教僧眾的社會生活圖景。
新視角探討人間佛教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上海舉行
于佛教思想史與社會史、人間佛教的信仰方式、宗教社會學理論對話與實踐三個部分。 19日共有十二名學者在會上發表論文。清華大學哲學系聖凱教授討論了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生活、主體、內在”的三種轉向,建構了以僧眾為中心的中國佛教史研究和社會生活圖景。 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圍繞《雜阿含經》佛法義理的脈絡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解讀,指出了原始佛教佛陀教法深切關懷人類福德問題的根本旨趣,闡釋了佛陀教法旨在為人類探求幸福生活、圓滿福德之道的核心實質,並討論了人間佛教的三大核心價值與星雲大師對佛教社會思想的新貢獻。 四川大學段玉明教授從佛教信仰儀式的歷史發展進入,討論了人間佛教信仰儀式的當代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