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華嚴經入門》第十講:多種教法
之前我們曾經談到,《華嚴經》這部大型宗教歌劇第六幕第一場的第二十二品即〈十地品〉,該品中非常巧妙地梳理了菩薩的修行進階過程,由此不難理解何以《十地經》能夠作為獨立經典在印度輾轉流傳的原因。《華嚴經》的編纂‧ 製作者把此品中的教說,定位為菩薩最高階層的修行境地,編列在〈十回向品〉的後面。他們認為所謂的菩薩,在精通回向這一重要的利他修行以後,才能深入真正的自利世界,然後成就佛道。這種見解相當精闢。
《華嚴經入門》第四講:覺悟的景觀
讓我們開始實際來談《華嚴經》的內容。先解說一下經名「華嚴」的意思。經典中,有《維摩經》這類以經中主角名字為經題的,有《入楞伽經》這類以地點為重心,立為經題的;而以某種形態象徵教說的內容,或以簡約的角度立經題的經典也不在少數,被簡稱為《華嚴經》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便是這類型的經典,在美感象徵性上相當殊勝。
我從《星雲大師全集》看到的
《星雲大師全集》自序
這是一部非常複雜的《全集》,因為在我個人成長的九十年歲月中,於時間上,經歷了北伐時期、土匪橫行、軍閥割據,以至抗戰、內戰、兩岸對峙等時期;於地理上,我走遍世界五大洲,幾乎平均每年環繞地球一、二次;於人事上,上至國王大臣,下至販夫走卒,我一概平等對待,視為朋友。尤其在我一生的時光之中,於佛教裡,凡事不推諉,舉凡弘法建寺、安僧辦道、創辦學校、成立協會、養老育幼、救濟孤苦、社會服務等,皆盡力而為。也因此,成就了我多元的人生。
總論八識
佛教是個講「心法」的宗教,我們從浩瀚的佛教典籍中可以發現,有相當多的經典內容是在談心的問題。這其中又以「唯識學」對心的分析最為縝密透澈,且唯識的主張與實際生活多所相應,完全掌握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因此,「唯識學」可以說是佛教的心理學。「八識」則是唯識學的基礎,唯識學是在「八識」的基礎上,建構出一套人類心理活動的分析體系。因此,了解八識的原理,就能明白自我及他人的七情六欲、善惡心念的現行。我們以唯識為老師,對心理活動有了深刻的認識、了解,面對人事的變化,心境就能保持「木人看花鳥」的平靜,並且對他人的瞋怨毀害,也可多一分包容的心。
師公,我好想您!
六十年後觀我記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借用布賴恩.斯托克(Brian Stock)的「文字社群」(textualcommunity)概念,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詞彙,這些流行詞彙,往往反映著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並進而引發新的精神運動。如果按照這種理論來考量當今中國社會,「共生」一詞,可以成為我們極佳的研究對象。近二十年,「共生」一詞,逐漸在神州大地嶄露頭角,頻繁出現在各種場合,甚至成為官方話語,這種勢頭方興未艾,有增無減。那麼,什麼是共生?共生一詞,是如何被人們所接受並廣為傳播的呢?本文力圖從哲學層面對「共生」予以理論性闡述,並以星雲大師的共生思想與實踐為個案,加以介紹。
我與星雲大師的緣分
我親見的趙樸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