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世俗的神聖性質——全球佛教華人地區的法會及社會參與
在洛杉磯郡一個不屬於任何城鎮的偏遠社區,寧靜的山丘上,矗立著一間色彩鮮明的中國佛教寺院,周圍綠樹環繞。這間寺院名為西來寺,英文意義是「來到西方」(coming to the West),是美國數一數二的大型中國寺院,也是現代漢傳佛教教團佛光山在北美洲的總本山。
人間佛教思潮中的菩薩戒思想——以太虛為中心的考察
一般認為,人間佛教是近代以來漢傳佛教的主流思潮,人間佛教的概念最早由太虛大師(1889-1944)正式提出,其弟子印順(1906-2005)進行了系統闡釋,此後,佛教界以人間佛教為旗幟,大力促進佛教的現代化轉型。人間佛教無論是在理論、修行還是戒律僧制方面,都與傳統佛教存在諸多差異。教界與學界對這一問題已經進行了數量眾多、質量精深的研究。有學者總結道:「與傳統佛教相比較,人間佛教由重生死、重出世轉為重現實人生、重入世,由以僧人為本位轉為以社會成員為本位,由追求彼岸淨土轉為建設現世淨土。」
佛教中國化的界說與前提——以漢傳佛教為中心
印度佛教於兩漢之際傳播到中國內地,一直到宋代,前後約歷經十個世紀之久。這是外來文化第一次大規模地、長時間地輸入中國,並引起了漢以來中國文化結構系統的大變化,對中國文化的整體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中國佛教是中華傳統文化儒、道、佛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納入到中華文化生命共同體,迄今仍影響著中國大眾的精神生活方式。
人間佛教的性別平等思想——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為中心的觀察與解讀
在1954年元月10日出版的《人生雜誌》第六卷第一期上,刊載了署名「摩迦」的長篇連載佛陀傳記《釋迦牟尼佛傳》的第一到第七章,「摩迦」是青年時期星雲大師的一個筆名,此後結集出版的《釋迦牟尼佛傳》,不僅是現代漢傳佛教史上一部重要的佛陀傳記,是星雲大師年輕時期收到廣泛社會關注,並給他帶來終生榮譽的一部原創性作品,也是反映其人間佛教思想「初熟」的一部傑出的現代人間佛教經典著作。
論漢傳佛教法會聲音元素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漢傳佛教的法會是由經咒誦讀、梵唄唱誦、文本朗讀、法器敲打等聲音元素,以及跪拜、結手印、佛前獻花、上香、供燈燭等肢體動作融合而成的宗教儀式。構築佛教法會的基本元素有兩個,即「聲音元素」與「肢體元素」。本文的內容是對中國漢傳佛教法會中的聲音元素展開分析,通過聲音元素的視角論述漢傳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交融的狀況,從佛教法會的聲音元素揭示佛教在華夏大地發展的歷程。
人間佛教之在地化實踐―論新加坡漢傳佛教的「知識化」與「組織化」
新加坡開埠初期,已有華族僧人出任閩幫總部恆山亭之住持,但其宗教任務僅僅是替來自漳州、泉州的移民富商籌募油資、管理香火和看顧義塚,並不具備傳播佛教教義之可能性。實際上,恆山亭內不僅沒供奉佛像,其主神還是新馬華人普遍信仰的福德正神,俗稱「大伯公」,左右兩側是城隍爺和註生娘娘,明顯地屬於民間信仰之神廟,足見其住持雖被冠以「和尚」之名,卻無佛教內涵之實。
在歷史與現代之間——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星雲大師的新作《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出版,對於「人間佛教」運動作了一個思想史的定位與論述,應該說是漢傳佛教「人間佛教」運動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論著和新的里程碑。下面我想從近代漢傳佛教思想史的角度,略為談幾點個人的讀書所感。
人間佛教與華嚴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漢傳佛教在近現代佛教面臨各種危機、挑戰和機遇背景下,一次成功的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創新。星雲大師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宗旨來推動人間佛教,以制度化、生活化、現代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國際化、人間化的方式,使佛教深奧的義理為普羅大眾所接受。
人間佛教宣講員弘法人才的價值探討
佛教從釋迦牟尼佛創教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弘揚的重擔過去一直落在僧團上,尤其東傳到中國後,即依循著師徒制的關係,透過講演、修持、教育及指導等一代代的傳承;同時也在與中華文化相融後,更加發揚光大,並向鄰近地區傳播,諸如:朝鮮、日本、越南及印尼等地。如今,佛教從過去漢化而形成的漢傳佛教,開始面向全世界的弘法演進,這過程中也夾帶了如何與世界文化融合的議題。
重估佛教──人間佛教修行論
如果集中於進行大師的思想研究,很大程度上就突破既有的研究界限。正因如此,我們才會緬懷大師的功德,弘揚人間佛教的精神,以做到對人間真情、對大師珍惜,以及對未來漢傳佛教的發展進行必要的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