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像教精嚴——人間佛教美術思想及藝文弘法實踐研究
星雲大師創建的佛光山及弘揚的人間佛教,提倡「以文化弘揚佛法」,多年來持續致力於推動佛教弘法、教育、文化事業,大師以藝文弘法的人間佛教美術思想對於漢傳佛教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即便是在短短幾十年間已經初見成效,樹立了漢傳佛教發展與弘法實踐的典範。本研究主要運用美術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通過對相關言教、撰述的研讀和細緻梳理,重點關注星雲大師規劃建設佛教文物陳列館(寶藏館)、佛陀紀念館、佛光緣美術館及主持編修《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等具體案例,以點帶面,闡述人間佛教美術思想的核心理念,深入觀察人間佛教如何將藝術作為弘揚佛法的重要方式,並將大師人間佛教美術思想置於近現代漢傳佛教發展的脈絡中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人間佛教的歷史必然性及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卓越貢獻
本文提出的一個核心觀點是人間佛教的歷史必然性問題,這是筆者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教史觀〉這篇文章中思想方法的延續,目的是要更加系統更加正面地回應目前人們對人間佛教的一種尚待消解的疑慮。
佛教的平等觀與人間佛教
佛教中的「平等」包含作為教義的「平等」和作為社會理念的「平等」兩方面的內涵。前者指一切法自性寂靜,無生無滅,超言絕相,畢竟平等;而後者則指菩薩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平等地救度一切眾生,以及一切眾生在法性或佛性的層面上平等無差別。總之,佛教的「平等」與「差別」都與佛教修行體驗結合在一起,具有特定的含義。它們與社會上存在的諸如貧富差別意義上的「差別」以及消除這些差別而達成的「平等」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儘管如此,佛教提倡的男女平等觀念、無情佛性觀念等,對我們思考當代的平等問題和生態倫理問題等皆有啟發。而星雲大師從佛教同體共生的立場對世界和平的論述,是我們思考佛教平等觀的現代意義的典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從《金剛經》「無相觀」看「星雲模式」 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
針對清末明初佛教界的亂象,太虛大師(1890-1947)提出了「人間佛教」思想,在太虛大師、印順法師(1906-2005)、趙樸初居士(1907-2000)、星雲大師1927-2023)等幾代佛教人士的推動下,「人間佛教」思想的影響力日益擴大。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被讚譽為「星雲模式」。本文從星雲大師的平等觀、教育觀、世俗觀切入,結合《金剛經》的「無相觀」,梳理、提煉星雲大師在兩性平等、僧信平等、宗派平等、宗教平等、興教辦學等諸多方面的獨特性。星雲大師在其〈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總結自己的一生:無住生活、無我度生、無為而治,「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這正是《金剛經》的「無相觀」。可以說,星雲大師踐行了他以16 個字總結的《金剛經》主旨,即:「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當代馬來穆斯林的佛教建築文化
本文旨在以清真寺為例,一析傳統佛教工巧明在今日東南亞馬來穆斯林社區的延續與發展。按傳統馬來社會對佛教的彌奴山(須彌山)世界觀進行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詮釋與結合,從而呈現三層式彌奴山型屋頂的佛寺與後來伊斯蘭教化的清真寺建築造型,形成了東南亞特點的佛教建築文化。至少從十三世紀開始,上述三層式彌奴山型建築先後形成了學界所辨識的傳統本土型、中國糅合型和後現代主義型三種子類,既為今日清真寺建築所延續,也為現代馬來穆斯林所自覺與傳承著。佛教建築文化之得以在現代馬來穆斯林社會繼續存在與發展,不能不歸功於後者對佛教建築所做出的伊斯蘭教化的相容詮釋與調整,從而使歷史文明的連續性成為可能。
觀音與海洋——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
觀音信仰傳入中土之後,歷經本土化及於各朝新舊文化元素重新建構中所形塑的觀音信仰內涵與形象變遷,至今已有不少研究涉及,詳細可參考拙著《觀音與海: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茲不贅述。由於個人長時間關注明代佛教與社會文化交涉的世俗化議題,故對於觀音信仰如何與明代各時期的社會文化新舊元素之解構、重構等進行有機的文化融和,深感興趣。但本書並不著意對明代觀音信仰從事全面性探討,亦非個人能力所及。而是希望立足於東南沿海地區,較具體而翔實的觀察在長達兩三百年的明代歲月中,觀音信仰如何與東南沿海的文化,亦即如何藉助沿海的人事物與之互動交融而產生內涵與形象上的轉變,依此詮釋觀音與海洋的某種關係。箇中非常複雜而多元的演變過程之究明雖屬不易,但或許是理解觀音信仰在地化與信俗化的切入點之一。
佛教生態文化與唐代文學
唐代是中國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寺觀園林也盛極一時,據《兩京城坊考》載,僅長安城中就有佛寺81所。長安城外,佛寺主要集中在終南山區,終南山在唐代前期就佛寺數量來講,是全國最多的,後期有所減少,「以安史之亂為界,唐代前期名山寺院最多的要數終南山,共有21所,居全國之首,唐代後期則銳減至7 所」。這些佛寺大多數都具有良好的生態狀況,從現存可稽的唐代文學作品中可以窺見當時佛寺園林的基本風貌。
觀音信仰的流傳與衍化
在佛教的神佛世界中,影響最廣,信仰者最多的,當推觀世音菩薩。在漢民族中,以觀音為名的,或以供奉觀音為主的寺、廟、閣、堂、庵、樓、亭,不可勝數,在滿、蒙、羌、彝、白、傣、水、壯、瑤、畬、藏等少數民族中,觀音也有許多信仰者。特別在婦女中,觀音的影響力甚至超過釋迦牟尼佛。
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與禪宗思想史脈絡——從早期禪宗與《楞伽經》的象徵性意涵談起
本文將星雲大師的思想放在禪宗思想史的脈絡中探討,可以歸結出當代的禪思想延續早期禪宗思想之處。論文從禪宗初期的實修觀念出發,首先釐清中國大乘初期發展時期《楞伽經》的角色,和實修的觀念的內涵,對早期的禪師,尤其是菩提達摩而言非常重要的《楞伽經》,和實修是什麼樣的象徵性關聯性。其後歸結,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符合早期禪宗傳統,而加以創新,本文分四點討論他的實修觀:1. 與《楞伽經》的關係。2. 與菩薩道的關係。3. 實踐之禪。4. 與三學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