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佛光禪」看當代禪法修學的人文特質
星雲大師(1927-)是台灣佛光山佛教僧團的開山創立者。他一生倡揚「人間佛教」、踐行「人間佛教」、推展「人間佛教」,成就輝煌,影響巨大,舉世矚目。星雲大師曾以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和普濟性來闡釋台灣佛光山倡導「人間佛教」的性格,這同樣成為「佛光禪」的內在性格。於此可見,在佛光山「人間佛教」的視野下,生活與禪法互為體用,即體即用。
人間佛教需要「人間解釋」——論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創造性解釋
西方當代哲學中有一門學問叫「解釋學」或「詮釋學」(Hermeneutics),如果追根究柢,這門學問乃是受到歷史上基督宗教詮釋《聖經》的啟發而創立。後來台灣學者賴賢宗教授在西方詮釋學的影響下,撰寫了《佛教詮釋學》一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而我自己也曾寫過此類的著作,叫《「心悟轉法華」――智顗「法華詮釋學」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回歸佛陀的故鄉──評邱永輝《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基於對印度此一地域複雜的宗教背景的了解,邱永輝此書不同於坊間一般朝聖旅遊的書籍,提供深入的資料,闡釋星雲大師落實將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理念與作法,稱之為「星雲模式」在印度的實踐。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書評
此次新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上、下)2本書,基本上是源自程教授於2015年出版《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的大半內容。其以哲學思想的專業,嘗試運用詮釋學,納入尋根探源的歷史觀點和宗教學的現象分析等多元視角和方法,歸納併析釐其自 2013年至2019年相繼發表與星雲大師相關之人間佛教研究專論,藉以梳理並欲建構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系統及其實踐的架構。雖並非不易,卻是從龐大紛陳的歷史洪流中,綜整現代中國人間佛教發展始末及其相關學術研究脈絡至為重要的文化工作之一,從而得以洞悉每個轉折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並作為開展未來的重要基石和指引。
人間佛教——佛法的現代化
現代化需要儒釋道,儒釋道需要現代化。在這些方面,星雲大師與佛光山走在了前面。我們懷念星雲大師,尤其需要學習他的精神風範。
人間佛教與佛教在人間
「人間佛教與佛教在人間」這個主題,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次序顛倒或換位,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從兩個不同的角度闡釋關於人間佛教的根本,或者說人間佛教的本性問題。
心性佛與釋迦佛──人間佛教的兩套佛性論
星雲大師指出傳統佛教有種種的不足,歸根結柢也就是非人間性,即脫離生活實際,脫離人的需要;而人間佛教才使其得以「融和、完整、全面」。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原因導致傳統佛教成為非人間性的佛教?又是什麼原因使得星雲大師能將傳統佛教轉化為人間的、生活的佛教?
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
我從小就皈信佛教,在僧團裡,每天早晚課誦、逢人見面,都要稱念「阿彌陀佛」,好像佛教的教主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已經退居到佛教的幕後。 後來,我知道太虛大師等人,都是倡導人間佛教,人間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我才恍然明白,佛教的中心領導者,應該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曾經在年輕的時候,也不自量力的寫過《釋迦牟尼佛傳》,就更進一步的知道,佛陀是人間佛教的教主,也是我們信仰上的領導中心。
佛光宗學的理論詮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編纂緣起與歷史意義
二十世紀以來,現代人間佛教的興起,標誌著漢傳佛教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深刻轉型。不僅回歸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也積極回應現代社會對「人間性」與「實用性」的理性需求。人間佛教推動佛教由「山林佛教」走向「社會佛教」,從強調「出世解脫」邁向「入世度眾」,從注重「個人修持」,走向「集體共修」的菩薩 道實踐。歷經曲折演變,大乘佛法的漢傳佛教,終於以人間佛教的形式,再度回歸「教在大乘、行在大乘、圓融諸乘、直契佛心」的正道之上。
從金輪仁王到金輪法王 ──釋迦族魚王到甘蔗種的種族變遷軌跡
本文為「佛教與海洋文明」連載專欄第一篇,論及釋迦一族從魚王到甘蔗種法王的變遷軌跡。釋迦族從創世到衰落經歷了數百代,強盛時盛行的是民主制度,創造了金輪王時代輝煌,釋迦牟尼佛在世時,釋迦族已經衰落,聖城迦毗羅衛城讓琉璃王滅掉。釋迦族世俗的金輪仁王的身分,轉換到宗教的金輪王法王的釋迦牟尼佛身上,聖人佛陀創立佛教,其場域超過了迦毗羅衛王朝,其聖王或法王的地位及其歷史影響超過歷代前朝,延續2500餘年仍然沒有衰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