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教科書》「人間性」與現代化淺探
上個世紀末,星雲大師為了更好地推廣普及他終生提倡的人間佛教,主編一套《佛光教科書》。這套教科書是以亟需了解佛教的初學者作為主要讀者對象,因此內容的設計著重在強化佛教基本知識,系統地完成了對佛教、佛法、僧徒、行證以及佛教歷史發展、宗派源流、基本佛學常識、佛學與世學、實用佛教、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概要介紹,還包括對世界其他各類宗教發展的簡述,内容全面概括,同時又具備誘發式探討。它體現叢書作為「教科書」的特點,成功地實現了對現代人間佛教的闡揚宗旨。這體現了星雲大師作為一代佛學宗師立足現實、弘揚佛法的殷切情懷。本文對《佛光教科書》的成書過程及其內容設計,進行粗略地回顧和簡單地梳理,並對書中所體現的人間性與現代性的特點加以淺探。
從現代人類文明與現代性的視野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地位
星雲大師值得我們去緬懷。很多佛教研究者都讀過很多佛教史,在心中,想必都與諸高僧大德有過交談,但是隔著歷史的面紗,未曾謀面,缺少一種真實的感受。星雲大師則不同,他是當代的高僧,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曾切身聆聽過大師的教誨,這種感受是不同於閱讀史書的。
「人間佛教學」研究正式啟動 見證百年佛教新變革
星雲大師的宗教觀如何去理解,甚至如何證明他所推展的人間佛教的廣大包容,我們可以從本次出版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一窺究竟。本套叢書由11位學界資深教授執筆撰述,他們都是透過多年的研究與觀察,孜孜矻矻地透過思想史、宗教社會學、歷史學、文學、管理學甚至宗派融通,梳理出系統性與理論性的見解論述。特別是在跨學科的匯通上,在實踐的理論上都為當代「人間佛教學」的研究走出一條嶄新的學術道路,並提出了原創性的發現與理論性的論證。對於當代人間佛教的歷史發展,留下了可以繼續探索的文獻,及佛教與現代文明對話省思的契機。本文特別針對11本書內容,從作者創作的動機揭示各書的核心旨趣。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書評
此次新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上、下)2本書,基本上是源自程教授於2015年出版《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的大半內容。其以哲學思想的專業,嘗試運用詮釋學,納入尋根探源的歷史觀點和宗教學的現象分析等多元視角和方法,歸納併析釐其自 2013年至2019年相繼發表與星雲大師相關之人間佛教研究專論,藉以梳理並欲建構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系統及其實踐的架構。雖並非不易,卻是從龐大紛陳的歷史洪流中,綜整現代中國人間佛教發展始末及其相關學術研究脈絡至為重要的文化工作之一,從而得以洞悉每個轉折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並作為開展未來的重要基石和指引。
人間佛教的來龍去脈
記錄人間佛教行者的身影 —《佛光山開山口述歷史》編輯序
人間佛教的歷史必然性及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卓越貢獻
本文提出的一個核心觀點是人間佛教的歷史必然性問題,這是筆者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教史觀〉這篇文章中思想方法的延續,目的是要更加系統更加正面地回應目前人們對人間佛教的一種尚待消解的疑慮。
人間佛教的璀璨燈塔
理解人間佛教本質與內涵的「四大視域」
從「歷史視域」、「現代性視域」、「中道視域」與「中國化視域」這四大視域出發,可以較為全面系統地理解人間佛教的本質與內涵,並有助於釐清人間佛教不被人理解的一些問題。從整體佛教史的歷史視域來看,佛教的「人間性」一直存在於佛教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是佛陀本懷的應有之義,因此可以說「廣義的人間佛教」貫穿了整個佛教發展史。從現代性的視域出發,我們看到佛教界特指的、由近代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身處「傳統」與「現代」轉換的特殊歷史時代,這一現代性背景賦予了近現代人間佛教的具體社會性內涵。從中道的立場出發,可以熄滅眾多關於人間佛教的爭議性話題。人間佛教雖立足於人間,卻願景於超越,因此人間與非人間、生與死、苦與樂、消極與積極、虛無與增上,乃至人間佛教與其他類型佛教,皆可圓融於中道之中。從中國化的視域出發,我們可以看到「人間性」既是佛陀的本懷,也根植於中華本土文化的基因與血脈之中,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潮與實踐形態,其本身就烙印了佛教中國化發展的軌跡。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出版及其學術思想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