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二堂課 人間佛教與AI之覺醒與共生
與佛教的對話不僅是科技與人文的交鋒,更是人類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尋找精神依歸的一次契機--在危機中覺醒,在共生中前行。 此外,李利安也以AI與菩薩進行類比,指出菩薩在大乘佛教發展中的革新角色,與AI在現代社會的變革性影響具有某種相似性。例如,AI在醫療輔助診斷、智慧交通、精準農業等領域的應用,正如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能夠根據不同場景發揮最大價值。此對比將帶來全新視角,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AI的意義與價值。 擔任本場講座主持的妙光法師,亦是《佛光大辭典》英譯計劃總召集人,對AI的研究具有深度與前瞻性。他強調,人們應善用AI提升效率,而非過度依賴導致主觀能動性的喪失。AI雖能成.....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慈悲,這正是人間佛教與AI的根本區別。在AI時代,人類應當更加珍視“情”的價值,持續將“情”作為連接個體與世界,超越技術與異化的重要途徑。 此外,張教授結合自身在日本的學術研究經歷,提到近代中國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受到了日本佛教學術界的影響。在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過程中,學者們也在思考AI技術對宗教的影響。他指出,AI的出現不僅是對傳統佛教傳播方式的衝擊,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何為真正的自我”。當AI能夠替代部分思維活動時,佛教如何在技術浪潮中保持自身的核心價值,這將必然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 而後,王雪梅教授圍繞“人何以存在”“人如何存在”等哲學命題展開深度探討,剖析人工智慧技術對人類生存方式及宗教信.....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佛教及傳統佛學研究論文。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 專題講座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主講「從當代社會的困境談人間佛教的實踐」。他從5個面相來探討:1、當代社會的困境。2、宗教在當代的適應性。3、宗教現代化所面臨的挑戰歷程。4、佛教對當代社會問題的因應。5、人間佛教的實踐對社會的影響。 「人間佛教座談會」邀請畢生提倡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闡述看法,大師提及,佛教是要帶給人幸福、安樂、自在、解脫和安身立命,奉行佛法才能獲得人生的圓滿,放下才沒有負擔、才能輕鬆自在,猶如皮箱,出門要提起,回家後要放下。 活動期間,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學員體驗佛門「五堂功課」中的早課與午齋過堂。北京大學博士生米媛分享,.....
星雲大師第八屆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一)
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因疫情防控需要,全部採用線上方式召開。會議以「人間佛教與文明交流互鑒」為核心主旨議題,分設「《星雲大師全集》解讀與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佛光山宗史研究」「近現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人間佛教與生態環保研究」「人間佛教社會思想研究」六個分議題。 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會議開幕式,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志剛,山東大學哲學與發展學院教授傅有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關係教授徐以驊,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業露華,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張勇安,華東師範.....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堂課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堂課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全球十一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協辦的「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系列講座,首堂課「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3月1日晚間七點半登場,採線上Zoom會議室直播方式進行,吸引逾七百名學術研究者與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共同與會,展現學界與教界對此議題的高度關注。 講座禮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主講,逢甲大學通識教育.....
第七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探討佛教未來方向
博碩士研究生等近百人出席。 程恭讓教授致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從10年前開始籌備,至今已成功舉辦到第七屆。這樣一個專題性學術會議,能夠持續多次舉辦,離不開國內外學者的支持與參與。近現代以來,人間佛教推動了佛教對現代社會的適應發展,會議的設計即希望能為學者提供一個近距離觀察、了解、評判這一當代人間佛教事業的平台。同時,希望通過會議的持續舉辦,能夠促進以人間佛教這一視角來推動佛學的研究,推動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研究。 魏道儒、魏常海、鄧子美、李利安等教授表示,人間佛教是對佛教根本精神的發掘、呈現、彰顯,是全球化時代佛教積極主動面對國外文化的挑戰,適應現代社會的一種努力。人間佛教.....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師長一對一的講評,讓我受益匪淺。」並希望從佛教找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資源。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圖說: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研究所蓑輪顯量教授期許論壇持續培養更多青年投入佛學研究,「佛法可以解決一些現代社會問題。」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圖說:來自東亞各區域如日本、韓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的16名研究生齊聚交流。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圖說: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期許青年以愛護佛教之心來研究佛教,秉持星雲大師講的「佛法要『給人懂』」理念寫作論文,讓更多人受益。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圖說: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組投入論壇的.....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作者寫的佛陀傳究竟有何不同?萬教授提及,歷代記述佛陀生涯的文獻不在少數,例如馬鳴的《佛所行讚》,自古便被稱為佛傳文學的壓卷之作;再如六十卷本的《佛本行集經》,也堪稱是佛傳中最詳細的載記。但這些傳記對於現代人而言,並未能如實勾勒出釋迦的真正形象,「真實的佛陀往往被神話所遮蓋,如果沒有大師這本書,讀者將很難看見佛陀本來的面目,因此大師提供了一條近距離看到佛陀的道路,讓我們得以在真理的路上,遇到真實的佛陀。」 「讀書不要畫錯重點,」萬教授強調,雖然市面上的佛傳作者明顯地要把佛陀描述成人們無法親近的境地,才代表對佛陀的敬虔表現,但這也是最容易走進錯誤、迷失的道路上。他以斯特‧勒南所寫的暢銷書《耶穌傳》.....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語言上有優勢,但弘法經驗較為欠缺。安貝卡帶領民眾大規模集體皈依,40年間,佛教徒增加了 612萬人,但這是為了提高印度低種姓的地位而採取的政治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回歸佛陀對人間的深切關懷,實踐佛教文化的現代轉型和全球傳播,以豐富的弘法經驗,推動契理契機的佛教,將人間佛教回傳印度,落實本土化,是漢傳佛教當代圓熟後的現象。 邱教授認為「本土化」是宗教得以傳播的必由之路。而重視教育和性別平等,是印度佛教團體的本土特色。因此人間佛教在印度的本土化,要從文教弘法,普及知識著手。在實際運作上,要能說印度本土語言,用以溝通及翻譯大師作品,傳播人間佛教思想,招收信徒。還要習慣當地炎熱氣候及遲到習性,做事耐心,並.....
佛光大辭典英譯線上培訓 人工智能翻譯更上層樓
精神,乃至透過數位平台的優勢而有所延伸。例如在數位化版本中,附上相關《大正藏》經號及站內辭條連結等多項功能,增加大辭典的學術價值,並易於使用。 蘭卡斯特教授在總結時表示,此次培訓看見每位翻譯人員在使用現代科技時會先思考,彼此之間的溝通良好,實在樂見大家的進步。教授也感謝《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對時下人工智能工具保持開放態度,將佛教翻譯事業推上另一個里程碑。妙光法師在培訓總結時讚嘆,經過八年培訓的翻譯人員,翻譯品質皆逐漸提昇,並鼓勵大家繼續努力、互助互勉,期望今年共同完成英譯初稿。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於2月18日舉辦第九次 「《佛光大辭典》翻譯人才培訓」,禮請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終身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