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趙氏廷箴懷芳佛學講座系列英文論壇 談佛教待人與待己的慈悲
當被問到如何處理插隊的情況時,李維並沒有立即做出情緒化的反應,而是進一步思考,對方有什麼苦衷?這反映他在情緒與反應之間創造了思考空間,避免衝動反應。這種自我覺察正是佛教中慈悲實踐的關鍵,既體現對他人的關懷,也強調對自己的關愛。 趙元修以他在企業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為背景,探討在企業管理中,如何結合運用慈悲與智慧。他強調,單獨的慈悲可能會導致縱容,因此必須與智慧結合,舉例西湖公司在疫情期間面臨的挑戰,分享如何在艱難時期中,保持企業對員工的慈悲和關懷,從而實現人性化管理。 關於如何在教育中傳授慈悲觀念,馬德偉分享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行方法,表示禪修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及情緒管理。他鼓勵與會者從.....
川大《全集》論壇 研議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
,展現出人生社會的使命與擔當,也是中國文化史、佛教史書寫與人間佛教實踐的里程碑。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在總結時指出,人間佛教落在此時、此地、此人,凡事反求諸已「自依止,法依止」,以人為本,關懷現實人生,重視社會參與,讓人間有佛教,佛教在人間,人人平安幸福。 圖說:四川大學佛教與社會研究所主辦《星雲大師全集》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論壇,與談人合影。 人間社記者楊秀蓮攝 圖說:四川大學陳兵教授致詞。 人間社記者楊秀蓮攝 四川大學佛教與社會研究所10月26日舉辦「《星雲大師全集》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論壇」,探討《全集》在大陸出版的重要意義。由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大偉主持,四川.....
人間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江盛大展開
師及學者參與,研討議題包括「星雲大師在東亞與東南亞推動人間佛教之影響」、「佛光山比丘尼在東亞與東南亞推動人間佛教之貢獻」、「東亞與東南亞之人間佛教的婦女(或性別)議題」、「東亞與東南亞之人間佛教的社會關懷與救濟」、「東亞與東南亞之人間佛教的管理思想」、「東亞與東南亞之人間佛教對社會環境以及環保議題的主張」,此次研討會內容涵蓋佛教宏觀及微觀議題,為香港少有的大型佛教國際研討交流活動。 「當校長很苦,怎麼辦?」沈祖堯校長致詞時,憶述首次向大師討教的問題。沈校長原先不認識佛教,「但大師把人間佛教很好的道理教給我。」他指出,大師強調佛教就是文化、也是教育,重視佛教的發展及培育佛教人才。沈校長於今年4月.....
我見我思《星雲大師全集》 具體展現人間佛教
是佛教在時代發展中,走向智慧的引領指標。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第一場論壇開始前,前往會場與參加人間佛教座談會的學者寒暄致意,向大家道「早安、辛苦了」,一早即為座談會忙碌,祝福大家平安吉祥,也感謝各位的關懷問候,將來希望到大家的所在之處拜訪。大師並致贈書法「佛」字予在場學者,隨後和大眾合影留念,離去前,學者紛紛趨前問候大師,現場掌聲不斷。 圖說: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座談會學者們致意,祝福大家平安吉祥,也感謝各位的關懷問候,將來希望到大家的所在之處拜訪。 人間社記者林靖敏攝 人間佛教座談會開幕 探討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 人間佛教座談會 從歷史沿革看人間佛教 身為星雲大師首席英語翻譯的妙光法師,以〈星.....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 開展多元新思惟
展多元新思惟 圖說:妙凡法師講評。 圖/知玉提供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傳承中華文化-2017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6月9日在上海星雲文教館舉行。本次寫作獎學金以闡揚中華文化、積極關懷人間為宗旨,從眾多投稿中,錄取22位碩博士生。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程恭讓教授,華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王雪梅教授,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妙凡法師3人,從研究方法、論點建構和文獻輔助等方面給予青年指導和建議。 此次通過初選的21篇論文,是大陸各地知名學府的碩博士生的投稿作品。投稿者來自北京大學、哥廷根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中央民族大.....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實面目──一個積極、超越、自我圓滿的佛教。 程恭讓:堅持正確方向 提高人間佛教國際發聲量 •淨化心靈 回應當代社會需求 •人間佛教 漢傳佛教珍貴資產 學術與修行互融 李利安開展佛學新視野 •跳脫空談 關懷人類生命願景 •自我圓滿 還原佛教真實面目 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0月26至28日在佛光山雲居樓6樓展開5場討論會,來自大陸、美、加、德、比,及海峽兩岸三地等地的24位學者,針對「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議題,從宗教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佛學、哲學、文學、語言學等多元面相,交流研究心得,期能透過學理闡述,深化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的影響力。 人間佛教座談會 探討佛教戒律清規 人間佛教座談會 多面向談.....
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 人間佛教實踐與影響
同單位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透過集體創作,人間佛教在香港和其他地區都有很具體的發展。 妙凡法師提出「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有其歷史性及實際意義」,把淪為山林、鬼神、經懺的中國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人間性,關懷社會,讓佛法生活化,社會因有佛法而變得更美好公平。尤其是行佛的理念與實踐,承擔起「我是佛」的責任。 李焯芬院士認為科學進步,物質豐富,但缺乏精神文明,人與人之間的溝不足,關係疏離,矛盾紛爭多。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非常符合時代的確切需要。 梁元生教授表示,研討會的議題跟中大與鄰近地區積極交流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從星雲大師融和、求同存異的主張,看到佛教的包容性很強,包容和接受不同意見是現今社會最.....
「人間佛教的生命書寫與家國關懷」 圓桌論壇登場
授(右二起)、佛光山港澳地區總住持暨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秘書長永富法師、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會長鄺美雲院士為主禮嘉賓。 人間社記者黃慧莊、葉偉炳攝 人間社記者 區麗儀 香港報導 「人間佛教的生命書寫與家國關懷」 圓桌論壇登場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等單位,4月16日聯合舉辦「人間佛教的生命書寫與家國關懷」圓桌論壇。開幕典禮在中文大學舉行,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主持,邀請佛光山港澳地區總住持及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秘書長永富法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以及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會長鄺美雲為嘉賓。來自中國、台灣、韓國、泰國、.....
感恩生命,自在生死──學者與行者談人間佛教生死觀
,尤其在世緣將盡時,要心懷感恩,萬緣放下,邁向來生。 人稱「小慧姐」的趙翠慧檀講師,二十多年前曾因罹癌而經歷瀕死體驗,回想那段難忘的日子,他非常感念當時星雲大師在她飽受病苦折磨的時候,給予佛法的鼓勵與關懷。尤其大師在《星雲說喻》的「忘卻生死」中對她的鼓勵,讓她能夠更堅強、更勇氣的面對生死。當大師教她佛光四句偈最後一句「慚愧感恩大願心」時,給她帶來莫大的啟發:因為生病,無法做好媽媽、妻子的角色,因而心生慚愧。於是在病中更發願:如果能夠走過生死病苦,願當大師的千手千眼,走遍世界各地分享自己不可思議的生命歷程。希望大家可以從她的經驗中,認識「生命不死」,建立熱愛生命的積極人生態度。 一小時的論壇對話.....
人間佛教學第四堂課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
古今文獻、信仰與學術加以整合;後篇以本迹二門六段方式介紹諸品。從思想上的整體性,掌握法華經思想研究的脈絡。 永本法師說明人間佛教以「戒定慧」為本體,以「緣起中道」為思想核心,重視行佛的實踐,尊重生命,關懷社會。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彰顯佛教「以人為本」的本質。星雲大師對人間佛的定義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入世重於出世;大眾重於個人;度生重於度死;生活重於生死」。人間佛教在生活中要「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目標是「實現人間的和平、幸福和繁榮。」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帶動當今佛教的發展,蔚為指標。 《法華經》記載佛陀出世在世間,「一大事因緣」是為了讓眾生能夠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