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經過南北朝時期的盛行,隋唐時期的普及和元 明時期的變化,一直延續到今天。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是中國 歷史上僧俗佛教信仰者尤其是觀音崇拜者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 2 環境下,繼承印度佛教有關觀音經典的說教,並根據大乘佛教的基本 原理特別是大乘菩薩信仰的基本教義,對印度佛教觀音類原典進行進 一步的發揮演繹,從而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佛教信仰體系。 藏傳佛教觀音信仰自前弘期便傳入西藏,中間經過一段沉寂後, 在後弘期始得源源不斷地從印度傳入藏地。由於這時印度逐漸興起了 密教,而原來的顯教觀音信仰也在佛教密教化的過程中,逐漸地改造 演化成密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傳入西藏的.....
「佛教傳播與語言變化——第14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討主題 「佛教傳播與語言變化——第14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佛教傳播與語言變化 緣起 詳情請洽 研討會子題 古代印度佛教的傳播導致的相關地區(中日韓越及其他)語言變化的研究,微觀和/或宏觀; 從古代佛教文獻所見的相關地區(中日韓越及其他)語言變化的研究,微觀和/或宏觀; 漢譯佛經語言的本體研究,包括梵漢對勘研究,同經異譯比較研究等; 佛經與非佛經的語言及文字的比較研究; 佛經音義研究; 其他宗教在傳播過程中對相關地區語言的影響,單獨或比較研究。 「佛教傳播與語言變化——第14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的血脈關聯。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上)48 二、歷史比較的視角──道安大師與星雲大師是實現 佛教「重大轉型」的先後大德 就現代人間佛教所出自的漢傳中國佛教而言,漢魏兩晉時期, 是印度佛教初傳中國,中國佛教努力消化、吸收印度佛教的階段; 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思想日漸成熟,判教分宗、獨立發展 的階段;宋元明清時期,是漢傳佛教逐漸衰敗,佛教脫離社會生活 主流,進入民俗化、邊緣化存在狀態的階段;而清末民初迄今的階 段,則是漢傳中國佛教逐步實現復興與轉型,現代人間佛教茁壯成 長、蓬勃興盛的階段。 星雲大師不僅是禪宗臨濟宗的一位傳人,是漢傳中國佛教一位 傑出的現代.....
Ancient Indian Buddhism and Ahimsa
Ancient Indian Buddhist Attitude Towards Women (I)
Ancient Indian Buddhist Attitude Towards Women (II)
一切法如幻——寂護和太虛對《楞伽經》宗旨的解釋比對
《楞伽經》為眾經之樞要,佛法之理窟。印度的中觀派、瑜伽行派及中觀瑜伽行派、漢地的禪宗、藏地的寧瑪派等都依據該經奠立自己的教義基礎。在太虛大師的教理體系中,《楞伽經》也占據了核心的地位。因此,這是一部跨越地域文化和宗派分歧的經典,其宗旨值得探討。本文選擇了時間、空間上相隔都頗為遙遠的寂護和太虛的闡釋來對比研究。寂護是印度佛教中觀瑜伽行派和吐蕃前弘期佛教的奠基者,太虛大師是二十世紀以來具有世界影響的「人生佛教」開拓者。對比研究他們對《楞伽經》宗旨的解釋,可以拓展理解《楞伽》經義的空間。
名言施設與諸法實相——智顗與三論師假名觀的差異
「假名」是大乘佛學的基本範疇之一,表明了佛教在世界觀問題上的基本看法。南北朝時期,各種佛學思想先後輸入中國。在當時的中國僧人中間,對於「假名」這個概念, 存在著諸多不同的理解。天台宗創宗大師智顗(五三八-五九八),與僧詮、法朗(五○八-五八一)、吉藏(五四九-六二三)等三論師,在使用「假名」時雖有共通之處,但彼此的分歧相當明顯。 在智顗那裡,假名具有自身獨立的理論意義,被用來表示作為宇宙人生總體的「假法」,從而使中國佛教更加關切現實人生。三論師則過多地強調「名言施設」這種方法,忽略了假名在實際生活裡的意義。為了行文的方便,在具體分析三論師和智顗的假名觀以前,本文首先扼要地梳理假名在印度佛教中的思想發展。
儒佛道三教關係與隋唐佛教宗派
隋唐佛教是中國佛教發展的繁榮和鼎盛時期,這特別表現在中國佛學思想的創新和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隋唐佛教宗派的創立,既是漢魏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必然,也與隋唐社會環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關,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與儒佛道三教關係下,中國佛教發展的新成果。隋唐佛教宗派作為印度佛教中國化的成果,具有儒學化、道學化的特色,但從契理與契機的角度看,並不影響中國佛教仍然是「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