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知多少 7月1日播出菩薩觀
形態。 覺培法師則強調「菩薩道」是一條覺悟有情的修行之路,而人間佛教的菩薩觀,必須在生活中實踐、印證,調伏剛強難化的各種習氣煩惱。就如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及佛光會,奮鬥一生,將佛教帶入五大洲,正是以菩薩願力,帶來今日佛教國際化之成就,這就是大眾修行菩薩道的楷模。 「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以線上論壇方式進行,每月邀請法師(行者)及專家(學者)進行異地連線,暢談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讓大眾可以突破疫情的隔離,超越時空同堂共修,以學佛的新模式,為浮躁的社會人心注入正能量。自3月1日開播至今,已先後播出「人間佛教的修行觀」、「人間佛教的教義觀」、「人間佛教的般若觀」及「人間佛教的佛陀觀」等議題。 妙凡法師.....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之5《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ube 同步線上播出 :https://youtu.be/756w5hLAMOQ 杜保瑞教授認為大乘佛學的般若智,就是整個原始佛教哲學理論精華的總綱領;但是行大乘菩薩道如果沒有慈悲心,沒有救度眾生的願力及行動力,光有般若智也無法成佛。易言之,在菩薩成佛救度眾生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救度眾生,一方面要空掉自己的執念,所以必須以般若智為基礎,因此「般若智」與「菩提心」兩個觀念都是最重要的。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二堂課 AI時代下的挑戰與實踐
雲大師的教化功能,更重要的是如何真實保存大師一生所傳遞的智慧與慈悲。因此,他特別推介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歷時三年、即將推出的星雲大師數位人文平臺,匯集大師一生的文字、文物及影音,透過回顧大師一生的成就與願力,讓大眾更進一步理解星雲大師。「與其開發一個能隨機回答問題的大型語言模型,這個平臺更具意義,因為它強調求真與求證。」妙光法師強調,唯有透過深度接觸與體證,才能真正展現出接近星雲大師人格魅力的智慧載體。 宗教師的角色會被科技取代嗎?妙光法師認為,技術雖能精準運算知識,但永遠無法取代人類的智慧與慈悲。唯有透過佛法的實踐及面對面的關懷,才能感受到智慧與慈悲的力量。然而,若在人力難以及時到位時,能善用.....
一時與長久
一時與長久 Momentary vs Everlasting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外15教授予以一一講評,論壇深具教學性特質與效益,以期更實質地提攜佛學研究青年。論壇語言以英文為主;翻譯團隊讓中、日、韓等語言使用者交流無礙。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教授表示,「感謝蓑輪顯量教授的願力與發心,為青年搭建這個平台。」感謝佛光山支持教育,為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提供諸多的協助與關心。 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研究所蓑輪顯量教授讚道,論壇在佛光山支持下食宿完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的即席口譯團隊表現亮眼。並提及2017年與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交流時,啟發論壇的構想,便在當年秋,於東京大學舉行第一屆;今年能到佛光大學辦第三屆,讓日本學生出國開拓視野。期許論壇持續培養更多佛教青年學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