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稱名救難型”與“智 慧解脫型”的相互結合上,如《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說:“願諸眾 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善男子,我 以此方便令諸眾生離怖畏已,複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 退轉。”[7]可見,從緩急角度來講,稱名救難在先,智慧解脫在後, 前者重在當下,可獲暫時之益,後者重在永久,可獲最終解脫之效。 而觀音只所以能尋聲救苦,也是因為他具有般若智慧。密儀持咒型觀 音信仰形態同其他幾種觀音信仰形態之間的關係可以從理論和實踐 兩方面來看,即從理論上講,咒語為總持法門,自然可以包納其他兩 種信仰形態。但從實踐上來看,一般都會再輔之以其他幾種法門。“行.....
【懷念星雲大師】第四堂課「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7月1日登場
人間佛教研究院 【懷念星雲大師】第四堂課「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7月1日登場 懷念星雲大師第五堂課「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7月1日線上登場 宋滌姬高雄報導 想知道星雲大師「文心雕佛」的工夫心法嗎?您不能錯過「【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7月1日線上播出的第五堂課,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杜保瑞教授主講的「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杜保瑞教授是臺灣大學哲學博士,曾於台灣大學哲.....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之5《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Zoom及Youtube線上同步播出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之5《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講題:《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日 期: 7月1日(六) 晚上7:30~8:30 主講人: 杜保瑞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主持人: 林素玟教授/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教授 加入 Zoom 會議 https://reurl.cc/2Woq94 會議 ID:852 2740 1773 密碼:123456 YouTube 同步線上播出 :https:.....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 第八堂課「人間佛教開啓『生權』時代——星雲大師社會思想研究」
平等、自由、圓滿中得以體現。「生權」圓滿的社會,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 唐忠毛教授說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以服務社會,奉獻人群為志職,所以被現代社會所接受,人間佛教以五乘共法的人乘為基礎,先把人做好,進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終趨向佛道。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dRl4gKlia_M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線上課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八堂課「人間佛教開啓『生權』時代——星雲大師社會思想研究」10月1日線上播出。邀請叢書作者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講席教授李向平主講,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唐忠毛擔任主持人及與談人。講座緊扣「人間佛教與生命權.....
乘佛教佛法義理學的一個核心思想 原則:般若智慧(Prajñā)與善巧方便(Upāyakauśalya)並重並 舉、相互輔助的義理學原則。如在《小品般若經》中,佛陀解說真 如法,大地震動,六千菩薩退菩提心,入聲聞道,佛陀因而解釋: 「是六千菩薩,已曾供養親近五百諸佛,於諸佛所,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不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今不受諸法, 漏盡,心得解脫。舍利弗!菩薩雖行空、無相、無作道,不為般若 波羅蜜、方便所護故,證於實際,作聲聞乘。」(鳩摩羅什譯: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更早時期支婁迦讖所譯《道行般若 經》,此段文字與羅什譯本大同。這是初期大乘經中最早明確提出.....
菩提心燈英文播客(BODHI LIGHT PODCAST)
臉書專頁 菩提心燈英文播客(BODHI LIGHT PODCAST) 主講人:妙光法師 聆聽佛陀的慈悲智慧 貼近人間行者的幽默教化 逾100則英語佛教故事 每周一聽故事學英文 聆聽播客 閱讀全文(中/英文)
從四悉檀析論星雲大師的思想——再論大乘佛教的善巧方便一系概念
佛陀以何因緣應化世間?此一疑問開啟本文發展的線索與思路。程恭讓教授在其著作《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透過《大乘善巧方便波羅蜜多經》、《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勝鬘夫人經》等諸多佛經,已明白證明「善巧方便」這一系概念是佛德中非常重要的第七度方便波羅蜜;尤其是唯有發菩提心度化有情的菩薩,才會開展出來的大智慧,是故佛陀的善巧方便是為度化一切有情同圓種智而生,乃佛陀應世最重要的本懷。
懷念星雲大師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不重視了脫生死之出世問題;人間佛教不只是世俗諦,也是第一義諦。人間佛教任何作務、行持、活動皆須時時觀照自心,藉由種種作務、活動之境緣,作為證入第一義諦的手段。陳教授說:「人間佛教的正行在於『行佛』,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神聖性』在這裡豁顯出來。」 陳教授也對星雲大師管理思想提出精闢見解。他指出星雲大師以「同體共生」的華嚴思想來領導佛光山。星雲大師說:「平日我們參禪念佛、早晚反省、喜捨行善、克己利他,都是為了把心管好,也是為了修滿『心的管理』這門學科的學分呀!」大師又說:「讓自己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