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隨順與智用:闖一條人間佛教的新路—以星雲大師1963 年七國訪問日記為考察中心
細細爬梳星雲大師1963年所著近30萬言的訪問日記《海天遊踪》,筆者看到其在80天的時間內先後訪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及英治香港,沿途不僅會逸興遄飛,更將「一路所見所聞所思毫無保留的記錄下來」。筆者通過研究分析大師對海外佛教的觀察與思考,捕捉記述他剎那的感受,可以發現七國行思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道路自信的最真實脈動,字裡行間感受到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拔苦予樂、隨順智用、紹隆佛種的建模發端。星雲大師參訪七國佛教界和當地社會的視閾再擴展,不僅促其堅信1950年自己對台灣佛教事業辛苦踐行「要改制適應新的歷史時代」是完全正確的方向,更堅定其繼續對佛教事業在未來發展的頂層探索之路,以最終找到一個將佛教予以全面人間化暨通俗化並創建落地生根的核心載體 —佛光山應運而生成為必然。這部半個多世紀前的《海天遊踪》日記作為思忖之作,處處「充滿智慧的思想」,從中呈現出星雲大師勾勒人間佛教的最初願景:始終堅持要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對佛法予以開示。這種方法不僅能達到信眾歡喜的基本目的,更能實现佛法住世的最終目的:「創造了人間佛教改善人心的無限價值」,「發揮宗教淨化社會人心之功用」,以奉獻國家、服務社會。
【2019第七屆人間佛教座談會】星雲大師為人間佛教座談會開示 有心就有進步的佛教
星雲大師為人間佛教座談會開示 有心就有進步的佛教 「2019第七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1月1日至3日在佛光山展開,主題「人間佛教與未來學」,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邀請德、比、澳、美、日、新加坡及海峽兩岸三地等9個國家地區的學者共30人與會。1日晚間,在佛光山如來殿四樓大會堂舉辦開幕式暨基調講演,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出席開幕式和與會學者及現場近千人接心開示。 星雲大師自述12歲出家做和尚,這一生最歡喜的就是做和尚。23歲來台,「當時連台灣在哪裡都不知道,但因為有救人的願心,所以就來了。」「對於教導人至少做事做人要做好,在這方面還有些心得,出家做和尚後,更覺得應該要幫助困苦的人。」大師.....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之7《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十堂課之7《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日 期: 9月1日(五) 晚上 7:30~8:30 主講人: 陳劍鍠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 顧偉康教授/新加坡佛學院教授 加入 Zoom 會議 https://reurl.cc/2Woq94 會議 ID:852 2740 1773 密碼:123456 YouTube 同步線上播出 :https://youtu.be/DhaQMecCuJs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在9月1日邀請叢書作者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
),南美有巴西如來寺、巴拉圭 佛光山,大洋洲有澳洲南天寺、布里斯本中天寺、紐西蘭南北島佛 光山,非洲有南非南華寺,亞洲有高雄總本山、宜興祖庭大覺寺、 南京天隆寺、馬來西亞東禪寺、馬來西亞新馬寺、新加坡佛光山、 日本法水寺、泰國泰華寺等,基本實現了星雲大師「佛光普照三千 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弘大誓願。佛光系統現在不僅仍在全球各 地積極推展教務,且規劃在未來的三十到五十年裡,逐步實現佛教 全球化拓展中的「在地化」。 (八)真心誠意、卓有建樹地積極推動兩岸和平及中華 文化交流,是星雲大師對佛教的第八大貢獻 大師幾十年如一日,一直以真心誠意、滿腔熱忱,努力推動兩 岸佛教交.....
佛光大辭典英譯線上培訓 妙用AI指令提升翻譯效率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中心邀請,4月23日於晚間的《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培訓中,講解「如何應用AI提示」,讓譯者更能應用AI指令(prompt)增進翻譯效率與品質。本次培訓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菲律賓等近40位翻譯人員線上參與。 Nehrdich博士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副研究員、德國漢堡大學 BuddhaNexus 佛典資料庫首席程式設計師、AI佛典翻譯軟體「法之善友AI翻譯器」(MITRA)的技術主任,亦是《獻給旅行者365日》德文翻譯專案成員,專於AI在梵語、漢語、藏語、巴利語等亞洲語言的應用。培訓開始前,已為佛光山大眾主講「佛典翻譯與A.....
Humanistic Buddhism in Singapore
The term “Humanistic Buddhism” (人間佛教) brings to mind the thisworldly Buddhist teachings of Master Taixu (太虛, 1890–1947), Master Yinshun (印順, 1906–2005),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星雲, 1927–). Needless to say, transnational Taiwanese “mega-temples” such as Fo Guang Shan (佛光山) and Tzu Chi Foundation (慈濟功德會)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pagation of Buddhism and promotion of cultural and philanthropic activities in global-city Singapore and around the world. Yet, unknown to many scholars (and Buddhists) perhaps, the early idea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have arrived in Singapore even before these well-known global Taiwanese Buddhist organizations. In my talk, I will discuss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s Humanistic Buddhism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I will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Singapore into three phases: 1) Taixu’s Human Life Buddhism (人生佛教); 2) Yen Pei’s (演培, 1917–1996)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3)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Humanistic Buddhist organizations in contemporary Singapore.
